霸凌,一个让人痛心疾首的词汇,它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无数孩子的成长天空中,给他们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恐惧。不久前,邯郸三名初中生霸凌同班同学并杀害埋尸的事件,让我深感震惊和愤慨,当时我便撰文《严惩未成年犯罪,守护受害者权益》,为受害者发声,这也让我意识到反霸凌行动刻不容缓,当我看到柏老师在群里发布《反霸凌》这本书时,我立即网购了这本书,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关于反霸凌的智慧和力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与作者卡丽·戈德曼一同踏上了一段探索反霸凌之路的旅程。卡丽·戈德曼从校园霸凌受害者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霸凌现象的类型、根源、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为了预防霸凌,我想从受害者本身、家庭、学校、对待霸凌者的教育等几方面入手探讨如何终结霸凌恐惧循环。
反霸凌从一年级开始
卡丽的女儿凯蒂要上一年级了,她是个长得很结实,留着长长金发的健康、阳光活泼的女孩,她为自己精挑细选了一个印着“星战”图案的双肩包和水壶,她高高兴兴、迫不及待地要给其他小朋友看。而前一年,妈妈在商店的女孩用品专区,为凯蒂挑选的是青绿色双肩包印着小仙子,这次凯蒂率先打破了思维定式,到男孩用品专区挑选了“星战”图案的双肩包和水壶。
9月末的一天,凯蒂心情有点失落地说,同学杰克叫她小猪。卡丽并没有引起重视,但10月的一个晚上,凯蒂哭得很凶地说:我病了,明天不想去上学了,杰克叫我小猪,他还让别的小朋友也叫我小猪,我们都在一个课桌上学习。
卡丽这才重视起来,与老师马丁女士沟通,马丁女士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采取了把凯蒂调到另一桌,找杰克谈谈,密切关注班上的孩子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霸凌,并非仅仅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
那些攻击性的暴力行为
它还包括许多其他看似不起眼却同样具有极大危害的形式,比如言语霸凌,社交霸凌,网络霸凌等等。凯蒂遇到的即言语霸凌,包括辱骂、嘲笑、讽刺、威胁和恶意称呼等都属于言语霸凌的范畴。
在校园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孩子因为长相、身材、性格等原因而被同学起各种难听的绰号,如“胖子”“小猪”等。这种看似轻微的霸凌行为,却会对受害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极大的打击。他们会觉得自己不被接纳、不被认可,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长期遭受言语及其他类型霸凌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悲伤、自闭、害怕上学等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而因遭受网络霸凌而自杀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霸凌受害者不要害怕打报告
受害者要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他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寻求帮助,对他人友善,能够成功的加入另外一个小圈子,退出那个对你不友好的小圈子。同时,面对霸凌最有效的解药之一,就是身边至少有一个好朋友并肩作战,能够给予他们强大的力量和支持,壮大旁观者和目击者的力量。
我们需要告诉受害者,他们并不是因为自身的行为和特征才招致霸凌,而是霸凌者的错误行为,这需要成年人改变看待霸凌的方式,移除对受害者的责备,因为这对受害人群的自信心有着长久的影响。
比如网络上盛行的“受害者有罪论”,遇到强奸案,会质疑受害者是否穿着太暴露?这种观点完全是错误的,作为一个正常人,具有责任能力的人,是遵纪守法还是违法犯罪,都是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犯罪,为何又把犯罪的责任推给受害者呢?而社会大众就更应该谴责违法犯罪的人,而不应该谴责受害者,我们应该要坚守正义。
同理,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遭受了霸凌,告诉老师,老师却不耐烦地说:为什么又是你告状?为什么别人都好好的,不挨打,不挨骂,就打你,骂你?诸如这样责怪受害者的话,简直就是对受害者的心灵再次打击,雪上加霜,也是断绝了孩子向老师求助的心。
我们应该欢迎孩子打报告,告诉孩子:我听到了,我跟你站在一起,我相信你,你不是孤身一人,这不是你的错,有一些事情是你可以做的。
家长不要培养霸凌者
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不要做霸凌者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自身做起,不要成为霸凌者,温暖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注重家庭教育是预防霸凌的关键。
很多家长在听到霸凌的恐怖故事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遭受霸凌,却很少思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可能成为霸凌者。事实上,很多情况下,自己的孩子正是在扮演霸凌者的角色。因此,我们要自我检查,作为父母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
霸凌者往往有着特定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比如经历了频繁的前后不一致、无效的惩罚措施、严苛的家教、遭到虐待、目击家暴、缺乏温暖、家庭不和、家长较少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等,有霸凌行为的孩子的家庭成员也会相互霸凌。而适应良好的学生,其家长通常管教有效,积极参与孩子在学校的活动,为孩子设立前后一致的行为界限和期限,与孩子的老师经常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尊重长辈,讲究礼貌,不家暴,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以此来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比如不撒谎,不偷窃,诚实守信,待人友善,遵纪守法,培养孩子成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防止霸凌的发生,学校很关键
新泽西实施的一项严格的反霸凌法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法案要求所有公立学校都要采取全面的反霸凌措施,增加教师培训,严格缩短上报霸凌事件的期限。同时,法律授权每个学区在每所学校任命一个安全团队,由老师、教职工和家长组成,负责审议投诉,并且要求校长在霸凌事件发生后的一个工作日之内展开调查。
这项法案出台,有人不支持,认为没有经费保障,有人支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学校的文化,创造一个关怀的环境,努力达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目标。
我认为这项举措非常好,它让我们看到了预防霸凌的希望和方向。然而,很多学校目前采取的解决霸凌问题的方式仍然是杂乱无章的,很多反霸凌的努力往往是无效的,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在全校范围内系统地加以解决。
很多学校在处理霸凌事件时,往往是出事就尽快灭火,但这并不是减少霸凌的有效方式,一次性的反霸凌宣传是个严重的误区,我们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行动。新习惯的养成需要至少重复 21 天,不是发一次传单、搞几天活动就可以的。花三四天的时间让一个孩子改变自己残忍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孩子没有把这种新行为内化于心。
老师需要在一整个学年都强化尊重和宽容的信条,真正能跟学生心连心的老师看到霸凌事件时,会立即停下手头的事,来处理霸凌事件,这让孩子们知道霸凌不被允许,也不容忽视。老师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努力建构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样整个学年就不用花太多时间管理一个难以控制、注意力分散的课堂。
教育霸凌者同情和怜悯
霸凌者其实也是痛苦的,2001 年的一份研究发现,13%的霸凌者和 18%的霸凌受害者都确诊了抑郁症,这说明有攻击性的孩子也常常深陷痛苦之中,如果是心理疾病,就需要治疗,但心理治疗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是所有的治疗师都技术娴熟,也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治疗师。
对于霸凌他人的孩子,我们要让他们改变思维方式,否则他们不太可能改变行为,让霸凌者学会管理情绪,他们需要了解明确的、系统的期待,以便知道该怎么去管理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霸凌他人是为了刺激,那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寻找其他的宣泄口,让孩子知道,锻炼过后会产生内啡肽,比如每天坚持听音乐,也可以选择烹饪课、瑜伽、武术、滑雪、打篮球、绘画、编织等活动,这些都可以在高危孩子身上取得积极的成效。
要加强对高危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避免成为霸凌者,我们需要手把手地教会这些孩子怎样对待他人,就像教他们学习知识一样,有时候,仅仅指出好朋友和坏朋友的差别就能帮助一个孩子识别自己的哪些行为需要改变。
写在最后
反霸凌,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社会要加强对校园霸凌的关注和监督,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让霸凌者无处遁形。
我们为霸凌带来的伤痛和危害而感到深恶痛绝,我们也为因霸凌事件而引发青少年自杀的案子而感到痛心疾首。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应该被尊重和关爱,而不应该成为霸凌的对象。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他们不是孤独的,我们会一直在他们身边,支持他们,保护他们。
我们应该真正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蘅芷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