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遇见》中,杨天真写了自己踏上19 个国家和地区的旅途,用脚步丈量世界,也用心灵丈量自己与生活的距离的思考。每一段经历都是对人生的一次叩问,对自我的一次重塑。回想起来,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她这几次经历:
1、墨西哥之行。之前我和孩子一起看过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对当时一句台词印象很深刻,如果有人一直记得你,你就还活着,当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的亡灵也就散了。
杨天真说她经常因为看了一部电影而想去一个国家或者城市。之前她去过墨西哥,去跨年是因为看了《007:幽灵党》,后来她也看了我们看的这部电影《寻梦环游记》所以这次她是在亡灵节来的墨西哥。很多时候对陌生城市的匆匆一撇,只得浮光掠影,而参与某种进程,才能与这个地方发生一些真实的关联。22年底在旧金山完成她人生第一堂心灵课程后去墨西哥正好是亡灵节,这次旅行,让她对爱和死亡有了全新的认知。
墨西哥说西班牙语,是玉米之国。墨西哥的亡灵节和中元节类似,这里的死亡文化和东方的仪式感大不相同。亚洲文化中的祭奠仪式通常都安静,我们没有这种party文化。
从10.31起,墨西哥举国欢度“亡灵节”(也叫死人节)。11.1是墨西哥的“幼灵节”—祭奠逝去的孩子,11.2是“成灵节”—祭奠逝去的成年人,这两天通称为“鬼节”。亡灵节独特的纪念方式让杨天真领悟到对待死亡与记忆的别样视角。人们用欢乐而非悲伤纪念逝去亲友,这与她以往认知大相径庭。她不禁思考,自己对待过往经历与故人,是否太过沉重?人生如同一场不断告别的旅程,学会释怀与铭记,以轻松姿态面对失去,或许能让生命行囊更轻盈,在前行路上走得更远。墨西哥之行让她重新审视生命的循环与情感的延续。
2、英国之行。她到英国出差很多次,对英国人客气疏离的礼貌印象深刻。22年这次描写的英国之行让她感受最深的是强烈的阶级感。
她这次过来见了几个长期定居英国的朋友,朋友带她去了高级俱乐部,俱乐部都是会员制,需要缴纳会费,通常是年费形式,俱乐部进入门槛很高,非富即贵,是推荐制,你能否进去完全取决于你推荐人的社会地位和你本身的社会影响力,很多人要等好几年才能成为会员。不是会员,只有会员朋友带着才能进入,而且你的朋友离开你也得离开。
在等级森严的俱乐部会员制、特定着装要求等规则像一堵堵高墙。杨天真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规则的强大与个体突破的艰难。但正是这种碰撞,促使她思考规则的两面性:规则给予秩序,却也可能限制自由与创新。在人生中,我们同样面临无数规则,是盲目遵循,还是在合理范围内勇敢打破,去开拓新的可能?她的经历促使我反思,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如何平衡规则与突破,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如何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3、瑞士之行。她在瑞士经历了旅行几十个国家中最恐怖的2个小时。
她开往一个小镇温泉酒店的路上,车越开路越窄,最后窄到了只能一辆车单行,她发现她开错路了,但是此刻也没有信号,开着开着道路一侧变成了悬崖,没有保护措施,这也就算了,继续开山间还起雾了,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能见度不到十米,她还载着朋友,这时候她已经开始慌了,不敢继续往前开,路也没有任何可以掉头的地方。她试图给酒店打电话,但是也说不出自己的位置,得不到任何帮助。她体会到了人生的进退两难,越开手越发抖。路上偶尔经过一两个小木屋,但是没有灯光,看上去也没有人。在她情绪快要崩溃的时候,对面出现了一辆车,也出现了一个可以转弯的豁口,开车的是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给他说你开了一条错误的路,别怕,一直往前开就会到正确的路上,她一直记得老奶奶的原话“you drive drive and drive,then you will come out the way”。
“你只能往前走,你没有别的选择”这句话就像她人生经历的每个关卡,在每一个不知道如何向前,更不知道如何后退的时刻,在每一个卡顿的瞬间,她最后都沉下心来,一咬牙,一跺脚选择了一往无前。旅途中开车遭遇的最危险时刻,无疑是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直面。在生死边缘的挣扎,让杨天真重新校准对生活重心的认知。危险过后,她或许会想,平日里那些困扰自己的琐碎,在生命的重量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我们在日常忙碌中,常为小事焦虑,却忽略了生命最本真的需求与美好。这段经历是一记警钟,提醒她,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让无谓的烦恼占据过多生命空间,因为真正重要的,是活着本身,以及在有限生命里体验到的深度与广度。
4、古巴之行。她去了很多国家,但是在古巴第一次在机场她被收走了护照。边检警察满脸狐疑的翻阅她的护照内页,目光警惕的对她打量在三,声色严厉的高速蹦出来一大串西班牙语。对古巴说西班牙语,她去古巴的时候不知道。最后缓解尴尬的是正好周围有一个会说西班牙语的中国小哥。是语言隔阂带来的冲击,也是对自身应变能力的考验。当发现古巴不说英语时,那种身处异乡的无措,让杨天真意识到,自己习以为常的沟通优势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她必须重新学习如何表达、如何理解,每一次艰难的交流都是在打破原有的舒适圈。这使她反思,我们常常依赖熟悉的模式生活,一旦环境改变,那些曾经的依仗便可能成为束缚。就像在工作中,我们习惯了某种流程与思维,当行业变革来临,能否像在古巴街头努力开口的她一样,勇敢抛弃旧有,拥抱未知,去建立新的连接,这是旅行教会她,也让我们深思的人生课题。
杨天真在旅途中,不仅遇见不同文化与风景,更遇见了不同维度的自己。从古巴的语言困境到英国的规则束缚,从墨西哥的生死哲思到危险时刻的生命觉醒,每一次经历都是对自我的重新发现。这些经历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她的勇敢、脆弱、困惑与成长。她意识到,人生没有既定轨道,自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在与世界的交互中不断塑造、丰富。正如她在书中所展现的,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远行,去遇见未知,去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在一次次遇见中,拼凑出完整且真实的自己。
就像,黑塞在《悉达多》里面写的:“所谓的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让我们多一些去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