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十一论”仅为个人生活总结,仅供参考。
向死而生,无数次破碎,一次次重建——
每一个节点结束,刻意否定,只接受断层式成长;十个节点连起来,客观接受,始承认线性成长。
事实上,人生是线性成长,并无断层之说,但现在的我们不能任由前一阶段的成败、经验等舒适区阻碍下一阶段的新思考和新认知等带来的实质性进步,换言之,每次全面批判都是一种彻底的升级而非基础性改良,更是一次次的自我破碎、自我革命和自我重建。——朱泓璋
1.《断层式成长三段论》
在看过27遍《士兵突击》之后,我总结了断层式式成长的三段论:
第一段:草原五班(枯井)
许三多出身卑微,初来五班,这里环境恶劣,资源稀缺,众人皆得过且过、自暴自弃,但他不为所动,偏要做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坚持不抱任何目的地、安静地做一个军人该做的事情(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从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是否恶劣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没有决定性影响。
最后,他跳出这口枯井,进入钢七连。
第二段:钢七连(溪流)
在钢七连的岁月里,他的成长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段:初入钢七连,一切从零开始,这里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冷暖自知,长期被低估使他怀疑自己、怀疑人生,唯有史今班长嘘寒问暖,在其帮助下,他刻意打垮自己以求谷底反弹,最终不负班长期望,重塑自我。当他环出那333个腹部绕杠时,我意识到,许三多的一鸣惊人不过是形式而已,最关键的他一直都拥有这种潜能,长久的积累终究会爆发。
第二段:班长退役,钢七连解散,人去楼空,但他不忘军人初心,尽本分,守初心,不焦虑,耐得住寂寞,坚持做一个军人的分内之事,在钢七连一个人独守半年,也守住了自己。
最后,他成功进入A大队
第三段:A大队(江河)
初入A大队,一切从零开始
在更加严酷的环境和考验中,激情与感情被迫深藏心底,真正杀过敌人后,他也曾怀疑自己,也曾一落千丈,但最终仍以升级版的勇气和毅力与过去的自我作战并战胜了自己!
总结:
有些人的成长是断层式成长而非线性成长,他们在不断否定自我中获得跃迁式成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有被打趴下,而是通过反思和抗争往上突围,最后获得更加强大的勇气和毅力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与很多优秀的人相比,我们缺的不是知识、信息和能力,缺的是勇气、毅力和坚持,而勇气、毅力和坚持都有段位之分,我们虽有一定程度的毅力和勇气,但终究因为段位太低而导致魄力不足、勇气不够而无法在行动上有建设性突破和决定性成功!
故而,若一个人的认知、勇气和毅力等不升级,思维不打开,更未下定决心在自我批判中破层跃迁、砥砺前行,便无魄力、更无潇洒,其一生也只能望洋兴叹、在碌碌无为中以穷人思维平庸度日而已!
2.《赛道论》——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少犯错+身体好+坚持自强+学习强者)
人生是一场淘汰赛而非竞技赛,在这条漫长的赛道上,有的人出身好、起点高,他们在一段时间内跑得快一些,以致于难以望其项背,但只要愿意坚持自强,总有机会和时机可以反超,换言之,人生是多次博弈。当然,有些人因为身体不济或者犯致命错误而掉进坑里,剩下跑到终点的人便成功了。
关于起点,在这里需要强调房子和车子的问题,本就在起点输掉了第一回合,倘若背负短期房子车子的压力,目光便到不了远方,难以兼顾个人长远发展,这就意味着其他回合必败。态度没有,压力倒不小,但多是负担,多是浮躁,并不是真正的动力,更不会与结果挂钩,这是愚蠢的。因此,对一个穷小子而言,必须要学会为自己减负,比如搁置在北京买房的决策转而在家乡暂时购房、在北京暂时租房,事实上,在房子和汽车上,学会注重分享大于占有很重要,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细分的服务可以满足各种需求。只有搁置这些问题而投身发展,我们才能真正为自己减负,才有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带来的心理负担,也就有可能在第二回合打败出身不好但先起跑的人,在第三回合打败出身好且努力奔跑的人。
为了避免被淘汰,则必须跑得又快又稳,求快是不至于太慢而被淘汰,而求稳则是为了少犯错误,不至于中途因为误入歧途或者身体垮掉而被迫退出。
曾国藩所言之“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正是这番教导,在一线城市,似乎,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寻找标杆,比之做得更好,但这容易迷失自我,徒增更多毫无意义的压力。我们在修身方面应该多与自己昨天相比,只求每日都有进步即可,而不至于事事与他人相比,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初心,徒增焦虑。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坚持自强最核心的是要有长期目标,目标依然来自于外界的参照,只是对标外界是间歇行为(偶尔参考),徐图自强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自强,只要坚持走下去,最终一定会比大多数人强!同时,如果坚持的途中有强者相助,便有可能呈现指数级增长,一瞬间赶超跑在前面的人,而倘若思维能够在强者的影响下升至三维,便可对一直处于二维的人实现“降维打击”。故时刻要多寻强者、多学强者、多向强者看齐!
这是一场持久战!
向前看!
3.《钟摆论》
叔本华说,“人终其一生都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来回摇摆。”我根据物理学中的钟摆效应,做一番延伸。
1.无聊和痛苦是永恒和绝对的,快乐是短暂和相对的,钟摆走过的时间大多是无聊和痛苦,短暂的平衡状态叫做“短暂的快乐”;
2.身处快乐之中,快乐短暂而美好,但终会失去;身处困境之中,困境永恒,但同样会远去!故无论在何种境遇中,不狂喜极悲,坦然处之。
向前看!
4.《人生曲线论》
等到过完这一生,人最后只剩下一条轨迹:
这条轨迹有波峰波谷,时高时低——有些人的生活经历丰富,大起大落,这是人生的张力;
这条轨迹有粗有细——有些人的生活有血有肉、鲜活如初、活力无限,他们活出了生命的宽度,这是人生的厚重;
而且,这条曲线始终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昂扬向上的!可以平庸前行,决不不可掉头向下!
如果既无张力也无厚重,那么,我认为人走这一遭是没有意义的。
5.《圈层论》
其一:“井底之蛙”论
临沂就像一口井,青岛是一条小溪,北上广是一条大河,世界是一片大海。待在井里的我永远都不觉得自己是青蛙,青蛙一旦跳入小溪才认识到自己是两栖动物,水是活的。大鱼在小溪里放不下,进入汪洋大海又会被淹死,所以,定位好自己就是青蛙,跳出去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做小鱼去小溪,做大鱼去江河,等你成了鲨鱼鲸鱼再谈国际化。记得一点,现在待的地方永远是束缚自我的一口井,也许待一辈子也不知道,挑战自我、到了下一站才知道已知都是井,习惯是井,安逸也是井。土豪永远不理解高富帅,没上过大学的人谈大学无用略显苍白,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视野,保持开放的心态,走出去,这样才能认识到我的无知愚昧。人还是那个人,同样的努力,不一样的平台和载体,结果就不一样。
因此,人应该撑开格局,努力往上看,挣脱当下的圈层,寻求最优秀的圈层,不断往外突破,向上拓展,绝对不可往下跌落或者往后退步,即使因暂时迷茫而搞不清楚最合适的方向,也应该选择最好的平台和路径,因为前者往往难以明确,后者开放的选择更多,空间更大,可能性更多,边界更广阔。同时,无论当下是安逸还是困境,都要聚焦未来和长期,不要因为短期的利和弊而影响对未来的判断。
然而,必须区分平台赋能(名校、大公司)和个人核心能力之间的不同,最初是平台赋予我们光芒,日后必须依靠个人核心能力突围,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前进路上,万万不可让这种光芒迷失了自我的心智以至于夜郎自大、故步自封。
总之,向上突围是唯一的方向。
向上看!向外看!
其二:环境无关论
成长于良好环境中的人可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极容易堕落,而一个成长于恶劣环境中的人一旦置身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也有可能因自卑而万劫不复,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情况。但总有一些人时刻保持清醒,时刻保持独处,独立于环境而成长——他们“出淤泥而不染”或者从快速发展的卓越环境中吸取养料,平时多以自强磨砺身心,坚持在平静中做有意义的事情,心上磨练,事上行练。因此,一个人的成长全在于自己,环境并没有决定性影响,因此,独立于环境而成长是一种技能,凡是符合此条件的人是无敌的。
6.《大海研习论》
我喜欢看海,未曾厌倦,这些年,我一直努力从大海身上研习三点:
难:潮来潮去,激情永恒(激情);
更难:惊涛拍岸以冲破圈层、开疆扩土,初心依旧,生猛鲜活如初(初心、坚毅);
难上加难:胸怀宽广,容可容之事,视野无限,目光似铁,览可观之景,柔顺待外,坚定守内(胸怀、视野、格局);
此三者是人生活力的来源,在生活的磨砺中最容易失去,故绝不可忘!
7.“坐井观天”论
1)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坐井观天”
已知是井、习惯是井、安逸是井,当一个人一旦适应了环境了之后,他的所见、所闻、所思都将成为一口深井,这口井将束缚和约束他的认知升级,使之成为“井底之蛙”,换句话说,我们将会进入舒适区,成长也会遇到瓶颈。
其实,适应环境终究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所以在大部分时间内我们都在舒适区中,而一旦一个人始终在单一环境、单一情境和单一的关系网络中,这种认知局限会显得更加严重,认知升级变得更加困难。
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不可扭转的规律,我们总会变成当下圈子以及当时阶段的“井底之蛙”。
2)自我革命,绝不“坐井观天”
脱离强烈认知刺激的自我反思已经不足以支撑认知升级,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强烈的来自外部的刺激,需要主动拥抱来自外部世界的变化,从而使自己时刻处于“适应环境的快速成长”之中。措施如下:
1.多见强人,多向强人求教和学习(外);
2.做有胆识的事情,做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创业(外);
3.在熟悉环境中坚持努力做到强管控(这一点是习惯导向,不会有长久价值):不懈怠,不傲慢,不懒散,坚持身勤、心勤(内);
4.自我革命而非仅仅自我教育、批判和反思:主动刻意地破坏和改变当下的习惯、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等,甚至是全盘否定(内),虽然当下的模式可能并不低效;
5. 补充中……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倘若没有自我革命和强烈刺激,我们只能线性增长或者停滞不前,线性增长纵然是常态,但追求质变和跳跃式增长对我们也尤为关键。总之,要把握主动性。
8.《格局论》
其一:以终为始说
环境剧烈动荡,互联网公司在求变,可总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活下去、使命、愿景”就是企业,也是一个人最高的永恒战略,这就是黑暗中的指明灯。于个人而言,即使无法准确制定战略,也必须要有愿景和格局(即框架)。
为了描绘未来之蓝图,就需要画板,而格局和愿景正是画板,随着一个人的成长,画板(格局)总是动态地被苦难撑开。同时,具体的计划和战术则是画中的人和物,是蓝图实现之手段,也是蓝图的细枝末节,这些内容虽然短期内难以确定,却有越来越清晰之势,正如一位画师在每画一笔之前都要观察、深思,一旦有灵感、有启发、有恍然大悟,便有神来之笔。思考不停止,画布愈发精彩、丰盈!
从线思维来看,一个人的目标轨迹将由若干个关键节点目标加以分割,每个节点将倒逼节点前的成长,一旦节点之间的计划和行动得以明确,这一阶段便明晰起来。
简言之,长期规划一定要有,而未来的战略则是愿景、格局和行动之间的反复迭代。
其二:目标驱动说
根据目标动力学的观点,人在本质上是由目标驱动的,人一旦失去目标,人格就会萎缩,这一点告诫我们: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一般而言,最重要的目标或者终极目标如果实现,人格就进入了一个混乱期。对于那些获得了名利后而感到空虚的人来讲,他们必须寻找另一种目标,寻求外部新的刺激,拓展新的边界和空间。
因此,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人和目标历经若干次实现、无数次破碎、一次次重建,线性平稳上升,直到死亡。故而,永葆活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自我否定批判和重建、寻求外部支持和认知刺激来不断升级。不过,归根结底,这一切都需要依靠主动的自我救赎。
9.《管道论》——关注与能力
能力(你能做的事)和关注(你了解和关注的事情)一定要保持平衡,一旦能力的范围在关注之内,能力达不到,杂念就会丛生,难以做成大事;反过来,如果能力大于关注,人就容易因为视野狭窄而感到压抑乃至抑郁,比如怀才不遇的人。实际上,充满杂念而负重的人占绝大多数,一定要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分寸。
人生的管道是要越来越粗,而不是先粗后细、一直都粗、一直都细,开始一定要专心。事实上,纵观整个企业历史,开始什么都懂的人往往最后做不了太大的事业,反而是那些最初专业性强、坚韧、坚持和有毅力的人先做成一番事业,后来视野越来宽,见识和知识愈发渊博,事业越来越大。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少说话、多做事”,由此看出,行动是唯一可以让人生管道越来越宽的途径。而话太多、布道频繁、内心浮躁且贩卖情怀的人终究走不远!故诫之!
10.《高管成长论》
高管快速成长的规律:
1)到一个能体现你价值的平台,或者是一个需要你的地方,而不是一味瞎忙
2)在公司和业务发展早期,要和业务、和创始人、和时代一起“快速”成长
3)积累和维持属于自己的高端人脉资源
成为高管不在于你能力强、学历高,而是依托于上述的条件让这些大多数精英都拥有的能力有可以发挥的地方!
关于自我管理的几点思考:
1.自我管理都是反人性、反直觉的;
2.自我管理都是为了从混乱中回归规律和秩序,而且,人在越忙越乱的时候就越需要自我管理带来的秩序,否则自我管理江河日下、必然瘫痪;
3.自我管理:从自我反思到自我教育是一个升级的过程,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根治顽疾;
4.身体疲惫、精神倦怠时坚持学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学习!
11、《思考力系统论》
2018年7月1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