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开始写第二篇随笔了,比我预计中的速度快好久呢(主要我没想到第二本书这么短)。既然决定了要养成读书后及时输出的习惯,那就抓紧时间来谈谈关于这本书的感受。
说实话,我买书时纯粹被富有设计感的封面吸引了,以为本书会从心理学角度对暴食行为进行分析,或是建立正念饮食之类的大框架,但一到手发现书真的好小啊,心中多少有点失望。仔细看了一会儿发现整本书是以对话形式写的,并无系统的饮食知识,更多的是作者以回答问题的形式,从非暴力沟通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帮助自己重回正常化饮食。
非暴力沟通我之前也有了解过,中心思想就是不要发泄情绪,要从中立角度阐明自己感受,以不指责不批判的形式传达给他人。因此这本书的主题也在于不批判、保持包容,以及多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看到这里其实我已经想换本书了,我对于这种翻来覆去讲“接纳”的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好在前几天的经验告诉我慢下来,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会有好事发生。终于,在看到将近一半的时候,我开始能够沉浸于书中的内容,并且逐渐从书中的描述中回想起我童年时的一些场景。
我的情绪性进食问题已经来源已久了,回想我小学时期,那并不是一段特别美好的时光(尽管当时的我可能并不这么想),作为一名提前一年入学的小学生,同学们普遍比我大一到两岁,他们的大脑和身体都得到更完善的发育,反应快、脑子也灵。而我就像是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一样,除了身高之外不再占据任何优势。对我来说上学没什么意思,我因为年龄小,大脑发育慢,听讲很吃力,从小缺少社交方面的训练,一时间又很难融入到同龄孩子们中,于是逐渐成为了班级里的小透明。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课间对我来说似乎有点难熬,在我最久远的记忆里,我就像是一直大鸟,在操场上的各个小团体之间飞来飞去,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团体愿意接纳我,我只能傻乎乎地自娱自乐,在操场空地上飞啊飞,直到上课铃响自己再匆匆跑回教室。现在想想那个画面,能感受到那个小孩心中的失落,她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有朋友,而自己没有。
二年级转学到了新学校,情况并没有好转,新环境里的同学很多都是商人、军官的孩子,她们总是紧跟潮流:进口文具、录音磁带、流行明星、电脑游戏,而我啥也不知道。还记得曾看见女生们在一起讨论最近很火的SHE,我不懂装懂想要一起讨论,但是连谁是S谁是E都不知道,同学不耐烦地让我弄明白了再过来。当时的我是怎样呢?好像是浑不在意地哈哈一笑,转头去找到其他乐子了。真的不在意吗?现在的我不这么认为,不然我也不会直到今天还清晰记得这件事了。
总而言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与谁有过特别强的链接感,即使找到了小伙伴,我也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很好融入他们的生活,处处想要通过满足对方的需求来避免友谊破裂,于是我未曾找寻到过内在的平静,自卑和害怕被同伴抛下的不安全感时常伴随我的左右。神奇的是,我极为善于自我屏蔽,我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灰暗的情绪里(或者说假装忘记了),每天仍旧生龙活虎。那是什么弥补了我多年以来不被看到、不被接纳的情感空洞呢?
是吃。
在很小的年纪,我就高兴地发现,大口吃饭能够给我带来如此多的满足感。当我往嘴里塞进高热量的碳水和肉类,我的心好像被填满了,我的身体好像热起来了,我是如此的幸福!同样的,零食也能填补我不被他人关注的空白,当我趁着课间往嘴里塞东西时,我可以不用关注有没有人找我玩,我有好多事情要做,因为我要吃好多东西,那一刻天地之间只剩下我和我的零食!
就这样,食物成为了我前半段人生中最好的朋友,我清晰地记得小学时偷家里的钱,就为了尝一尝校外炸酱面的滋味;初中时发现了一家好吃的螺蛳粉(确实好吃),我可以打车去吃,再匆匆赶回学校上自习;高中时一下课赶紧往小卖部冲,补充满存货之后在课上大快朵颐,被同学笑话也毫不在意;大学时有了固定生活费,更是变本加厉,曾经半年之内体重飙升了40斤……回顾过去,我能发现这些事情有多么离谱,但当时的我浑然不知,一心沉浸于美好的食物海洋中无法自拔。这么多年来,我最喜欢的事情都是一边打开手机一边吃东西,麻辣米线最佳,佐以炸鸡小食,再配上一杯快乐水,爽!为了延续进食带给我的快乐,我有时甚至能再点一份外卖接着吃,吃辣了来点冰饮料,冷却下来再来点炸鸡,吃腻了再吃个甜食……就这样,我逐渐从沉迷美食,往暴食方向发展了。
在胡吃海塞中,我的身体也逐渐走形,从一开始的婴儿肥逐渐变成肥胖,我开始在商场里买不到衣服,我在照片里的面容可以称得上是“慈祥”,我的皮肤变差,体力下降,整个人都变得油腻了……
终于我也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开始愤而减肥,一开始成果显著,两个月轻松二三十斤,可是往往很快就重投食物的怀抱,减下来的肉涨回去了,甚至比以前更胖了。我开始恨我自己,恨我没有自控力,恨我懒惰,恨我怎么就管不知自己的嘴,我开始搜集各种减肥食谱、断食减肥法、生酮、推拿……开始了一次次的充满焦虑的减肥过程。结果可想而知,我在一次次努力中逐渐突破自己的体重巅峰,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的记录。
多年的减肥时光,不仅摧毁了我的自信心,更是摧毁了我原本正常的生活方式。我开始不自觉地计算食物热量,严苛时连菜汤里的几滴油都不能接受;我开始拒绝吃家常菜,因为我觉得会对我的减肥大业造成影响;我开始不再享受和朋友聚会的快乐时光,每一块吃进嘴里的饭菜都会成为我下次拒绝出门的理由。当我参加不能拒绝的应酬场合,我会浑身难受,可当我拿起筷子,停不下来的人又变成了我自己。我逐渐开始对减肥这件事也充满了抗拒,每天都在“我要控制热量”和“去他*的我不减了”两种情绪间反复横跳。
我开始去吃一些卡路里爆炸的食物,哪怕我本身并不爱吃,但当我大块朵颐的时候,我好像成为了世界之王,能够用如此快乐的方式和约束我的理智进行抗衡,爆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充斥我的大脑,什么热量高我吃什么,我已不在乎自己是在享受这件事,还是在机械地往嘴里塞。当我吃饱喝足,奄奄一息的理智逐渐恢复,我发现自己的胃在悲鸣,头脑异常混沌,我喘不上气,我想哭,我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我恨不得用最恶毒的语言来攻击自己。
这样的拉扯持续了很多年,没有人发现我的异常:平日里我乐观阳光,是朋友最贴心的小伙伴,还有很多人评价我说,你虽然胖,但是这么快乐地吃也挺好嘛。
只有我知道并不总是快乐。我感觉自己像一艘歪斜的小船,正在慢慢沉底。我企图不停用刻薄的评价挽回自己重拾掌控力的决心,又会在受伤难过时毫不犹豫地用最高的卡路里来安慰自己。直到某天我突然了解了一个新概念:情绪性暴食。仿佛一道闪电自黑暗劈中了我,我终于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了。
之后我开始学习相关知识,求助咨询师,查阅资料,积极阅读。通过不断学习,我越来越能理解自己,曾经的暴食行为其实就是我内心那个小女孩的自我补偿,她想用填满胃的方式来填补自己曾经空缺的心灵,当我粗暴地剥夺她唯一的乐趣时,这个小女孩在我心中发出愤怒地咆哮,势要让我也付出代价,于是她操纵我的情绪,让我被失落和不安所绑架,然后再满意地看到我选择了她想要的食物来填补空虚……
尝试和小女孩重修旧好也并不容易,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逐渐看到这个一直被我忽视的小姑娘,我开始回忆起那些被我刻意尘封的不堪记忆,我不再那么恨她了。于是在时隔二十年后,我终于可以和她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我问她,你吃东西是为了什么?她说,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心空了一大块,吃东西会让我好受一些。我又问她,食物真的是你最终想要的吗?她委屈地说,不!我想要获得充实感,我想要有满足感,我想要成就感,我想有人爱我,我想有一天可以和别人诉说我当年所受的委屈,我想有人能抱抱我……
我恍然大悟,原来她就是从前的我!那些过往的经历从来没有被我遗忘,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小女孩记住了所有。因此,她总是会感到很孤独、很委屈,她总想做点什么来安慰自己,但她并不知道如何消除内心的失落和空虚,所以只能选择了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来让自己感到快乐,那就是吃。她在我眼中再也不面目可憎了,我只想好好照顾她,弥补我这些年的忽视和冷落。
我和这个小姑娘的故事还未结束,或者说是刚刚开始。我有一种预感,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保持阅读学习、冥想、正念、内在对话、心灵日记,我要和这个小姑娘做最好的朋友。
未来我仍然会定期分享和小姑娘的进展,那么现在是时候回归这本书的内容了——整本书的重点其实无外乎几个关键字:不指责,自我沟通,接纳,耐心。主旨就是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来与自己进行温柔的对话,问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现在吃的食物是否是你真正想要的,如果内心的答案是yes,那就不要有任何负罪感地享受即可;如果你内心有其他想要的,那就要理智地分辨是否有必要通过食物来弥补这个内心缺口。
以下是我认为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
1. 不要把“吃”这件事当成一种鼓励过着惩罚的仪式,事实上食物就是食物,当你吃下它时会产生一些愉悦感,但也仅此而已。千万不要给食物人为地加上某种滤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情感依赖。
2. 在减脂期的时候也不要惧怕聚会,只要你勇敢地和其他人说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大家都会乐意帮忙。尽情提出自己的要求,如一盘蔬菜沙拉,低糖饮料或者特别定制的低卡菜肴,要知道你拥有超出想象的力量去改变周围环境,不要只在心里默念,just say it,把你的需要传递给那些想为你提供帮助的人。
(涉及底层逻辑:自主追求你想要的东西)
3. 要分清楚什么是支持,什么是相互依赖。支持是指对于要改变的人充分给予情感支持,必要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相互依赖则指对别人的决定感到担忧,执着于让对方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一点也广泛应用于生活中,不要把他人课题强行背负到自己身上,往往会造成自己也累,对方也有压力。
4. 何为正常进食?指的是我们的饮食是有弹性的,不必时刻在心中计算卡路里,也不怕偶尔的放纵,心情好了多吃一点也没关系,总之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信心,允许自己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饮食机会,并且内心不会有负罪感和焦虑产生。(这一点我还仍需努力。)
最后这一条很重要,我写在最后,送给我自己(如果有人真的愿意看到这里,也送给你):请你记住,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无论是停止、暂停或采取下一步行动,你永远有这个能力。
什么时候,永远都不晚——我们永远都有改变现状的力量。
202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