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篇《自律狂》,其实主要是想介绍一下一些自律者的内心状态。总结下来其实很简单,就是极端自律的行为,很可能是某种人对不确定的未来极端恐惧的结果。这种人因为惧怕不确定,所以当身边发生意外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控制欲,想要让那些意外符合自己的预期。
我写这篇的目的,本来是想告诉读者,如果生活在某个特别自律的人身边,而这个人的控制欲又特别强,这时你的意识告诉你他是对的,但你却又不知为何特别抵触,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压抑住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了,这种生活是迟早要出问题的。
虽然没明确地写出来,但实际上我觉得我已经表明立场了,就是如果读者自己是有类似的强迫症行为的话,也就不要想着控制别人了。
我本说的是一个心理小知识,然而从留言看得出,很多人还是对“自律”这个词儿本身比较有兴趣。
自律,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十分高贵的品质,似乎只要能够做到自律,这个人即使做不到成功,也基本离高尚不远了。但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儿么?压根不是。
我来编一个最简单的故事。一个十分自律的小偷,他坚信自律的生活一定能够使他成为一名神偷,于是他每天闻鸡起舞练习掏钱包,然后定时定点到菜市场去偷别人钱包,终于有一天,他被逮住了,被群众打了个半死。这个故事中的小偷既不成功,也不高尚,但他是自律的。
有人说了,小偷小摸的行为怎么能是自律的表现?
那我再编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十分自律的小偷,他坚信自律的生活一定能够使他成为一名神偷,于是他每天闻鸡起舞锻炼身体,白天上网学习新科技,下午研究豪宅的建筑结构,晚上钻到工作室制作超级工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他终于成功潜入了某个贪官的豪宅中,窃走了一个不法之物,卖到黑市挣了一大笔钱。当然了,为了突出他的高尚,他挣了钱是不会忘记把钱分给穷人的。
同样是小偷小摸,同样是自律,这个小偷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就要比前面那个高大上许多。
人们往往会对富有同情心的强者抱有好感,而对那些害人利己的弱者,大家普遍是十分反感的。所以,同样是每天打18个小时游戏,打出成绩的叫做努力自律,打不出成绩的叫做玩物丧志。可是,如果是研究方法或者发现可贵品质的话,这么富有感情色彩,可能就得不出有效的结论了。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太一样,但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都能算是成功。最常见的成功,可能就是考试考满分变成优等生了,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简而言之,要想考试考满分,如果扔掉所有的运气成分,这个考生首先必须要有读懂题的能力。除了读懂题的能力,这个考生还必须要知道每道题考的具体是课本中的哪一个知识点,于是就需要这个考生熟悉课本中所有内容。除了这两点,还需要这个考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以使得他能够在考卷上写出正确的答案。所以,只要能够达成这三点,这个考生就是一个能够考试考满分的优等生了。
很明显,这跟是否自律没半毛钱关系。如果这个考生有能力,他可以选择在考试之前的半年内达成所有考高分的条件,然后他的效果就会跟那些每天读书做题自律的完全相同。
别的事情也是一样。那些经常被提到的、需要自律才能达成的事情,可能就是弹琴、唱歌、减肥一类的了。
对于弹琴来说。只要把谱子背过了,能够熟练完美地演绎这些谱子,并且在演奏时能够融入可以传达人心的感情,那就已经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演奏者了。所以演奏者平时的练习,要么就是背唱琴谱,要么是练习指法提高自己的熟练度,要么就是练习无数遍已经学会的曲子,研究如何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相比较而言,有些学琴的人每天早起练琴,是既不背谱子,也不练指法,就是漫无目的的胡乱弹。这种人就算自律十年,也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
唱歌也是。只要音够准,声够甜,气息够稳,节奏感够好,演唱时能有被人理解的感情,那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歌手了。但这些可能跟一个人的硬件条件息息相关,所以有些歌唱家每天早起开嗓练声,效果可能还不如某个天生丽质的建筑专业的设计院加班狗在开直播时随便唱两句的效果好,更可气的是,这个设计院的加班狗生活作息一团糟,经常迎着朝阳睡觉,伴着夕阳起床,但人家就是达成条件了,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比天生丽质的歌唱选手还要可气的就是减肥了。理论上讲,一个人的摄入的热量比他消耗的热量低,他就会瘦;当他摄入的热量比他消耗的热量高,他就会胖;当这个数据持平的时候,他就会保持原样。而有些人的基础代谢率天生就高,怎么吃都吃不胖。有些人的基础代谢率就是低,喝点水也发福。所以坚持锻炼这种话只是对那些基础代谢率低的人说的,至于基础代谢率高的人,他们大口吃炸鸡,大口喝可乐,一点事儿都没有,因为人家生下来就已经达成条件了。
所以,实际上要想成功做成某件事,达成条件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跟达成条件的姿势没有半点关系。自律只不过是达成目标的一种姿势,但达成目标的姿势有一万种,不一定就非得是自律。
成功者大多自律,但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律,而是他们在自律时做了什么。
NBA球星科比有次回答记者的问题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然后一堆人觉得科比超帅,好像只要看到洛杉矶凌晨四点钟的样子,自己也能变成科比。这时民间就有了一个拆台的笑话,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北京凌晨四点的样子,因为那时候我还没下班呢。”
这个笑话充满了智慧,因为他们之间的区别根本就不在于早起。
科比每天早上四点钟起来并不只是傻傻地随便打球。2000年之前,大家眼里的科比可能还只是一个花式扣篮手,但就在2000年的暑假,他坚持每天练2000个中投。到了2002年,中投和背身单打的组合让他成为了NBA的顶级得分手。2006年,他不再年轻,弹跳和速度都有所下降,于是他增加了肌肉,力量达到了人生巅峰,成就了单场81分的神话。2009年,科比不再肆意包揽进攻,精准的进攻方式让他的对手知道什么叫作“黑曼巴”,费舍尔因此评价他,“科比对他的选为更精确了”。2012年后,科比年纪大了,所以他学会了用取巧的方式打球。直到2015年,科比还在改变,他试图变成一个射手,投篮动作甚至让人怀疑,他是在学库里。
科比之所以是科比,在于他一直在追逐适应NBA竞技环境的条件,而不在于他每天早上凌晨四点起大早。反观那些每天加班到凌晨四点的小哥哥们,他们之所以只能讲笑话,是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像我一样,重复着加班的动作而已。
之前有本很出名的书叫做《异类》,提出了10000小时法则,说只要一个人能够重复练习某个技能10000小时,就能成为大师。这种简单的理论就像所谓的自律一样,用“漂亮的姿势”洗了无数人的脑。但事实上,《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提出的才是更为靠谱的方式,成就杰出的,其实是“有目的”的练习。这种练习使得那些需要用意识控制的技能,能够变成只需要条件反射就可以完成的动作,从而让人腾出意识,成就更精彩的结果。
有趣的是,完成这个过程根本就不需要自律,而是需要上瘾,不过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那么,自律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说实话我不知道,如果非要说一个的话,或许只有心理上的控制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