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多,我所在的城市下雨了,我在微信里发了这么一句话:“这么一个下雨的天里,真想到居酒屋里和朋友喝着小酒围炉夜话,聊聊过往”,云评论“去吧去吧”,我不假思索地回复“没有朋友”。手机上在播的音乐刚好播到陈粒的《种种》,听着歌,我眼泪很自然地流了下来,没有一点点防备......是呢,我真觉得没有朋友。
(2)
回复完,听完歌后,开始认真思索。我问自己:没有朋友?那平常不是很经常在微信群里跟大家互动吗?不是有几个联系比较密切的人吗?
其实,各人对“朋友”的定义很可能是不同的。我说的朋友,并非众人定义的“朋友”,多数人定义的“朋友”,指的是有联系、有往来的人吧。
而我的观点是:一、有联系,不代表就是朋友。联系归联系,朋友归朋友,我不划等号。.二、朋友是双方互相真心关心对方,比如看见对方不妥,会去关心的而不是视而不见。朋友是双向往来的,单向的都不能叫成为了彼此的朋友。
以此衡量,我平常比较多的是有联系的人,然后是一丁点我单向关心的人,以及一丁点关心我的人。这些都不符合我心中对朋友的定义,所以我认为自己没有朋友。我不知道我这样的定义是否是高了。
(3)
毕业后,跟本来就有同学这一层关系在的朋友联系得少了,沟通也少了,有了微信后,我也不怎么跟以前常聊的朋友在电话里唠嗑了。工作后,朋友单休,我周末参加活动折腾自己折腾得不亦乐乎,各自生活,交集近乎无。仿佛没有了共同地理空间之后,一切联系都没有那么密切了,我们也没觉得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人说真正的朋友就是,即使很久不联系,但是一见面就毫无阻隔,畅聊欢快,一如当初。这的确也是这样。
但我还是有个疑问,那些没有联系的日子里,我们的友谊是一直在的吗?我们在微信里,在所有能很方便的知了对方信息的媒介里,都没有去留意对方的状态,我认为,在这个中断接触的状态里,关心也是中断了的,因此朋友关系也是中断了的,只有当再次联系的时候,才再恢复关系。
(4)
另外,说说微信群里的好友,那些因兴趣爱好性情而聚合在一个群中频繁联系的朋友。我认为在线上的交谈跟面聊所接触到的信息相比是削弱了很多的,短平快式的交谈虽然也能同线下交流带来语言内容信息、情感的亲密与交流的欢乐,但那种多对多的交流始终是喧嚣的,浅层的,即使是单对单的交流,也无法很传神地表达出我在看见一朵美丽的花时所产生的兴奋,他在看见有老人摔跤时的心疼,工作中的压力与烦恼,因为我们不在彼此的的现场。这样的交流会不会反而凸显了孤独的色彩?
(5)
其实我们一直处在孤独之中,我们在很多时段里是没有与别人产生朋友关系的(依我对朋友的定义而言)。我们在生活当中所产生的更多的是与各种事务的关系,以及跟人与人之间简单的联系、接触。我们大多时刻是自己跟自己的相处的。朋友关系或者亲密关系对人而言它是一个很讲缘分的东西,它不会无时无刻地存在,它只在彼此想念或因单方的想念而唤起双方的交流意愿的时候出现。
生活里有很多很多琐碎的事情,各人的生活与烦恼都不少,要处理这些琐碎、压力、烦恼,是需要很多时间的,而且,只能当事人自己去面对,朋友是帮不了什么忙的,就像生病与考试,那都只能是一个人去经历,我们大多数时间段,是没有朋友的。有人明白我的意思吗?
(6)
人性的弱点之一:我们通常都比较关注自身。而我们去关注他人的需求,这个是后天发展出来的,而且这个发展出来的背后原因还很可能是因为自身的需要。大多数的时间段里我们常常看到自己,而忽略了他人(这是正常的),所以就容易导致,没有跟对方在一个双向沟通的频道上。
在这个诺大的城市,繁忙的都市,谁能常常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呢?在某个你很需要他人帮忙的时刻,很多时候别人也在忙,没空搭理你,在那个时刻,是不是很容易感到没有朋友,感到孤独?
(7)
我重复一下自己对“朋友”的思考:一、有联系,不代表就是朋友。联系归联系,朋友归朋友,不划等号。二、朋友是双方互相真心关心对方,如看见对方状态不对劲,会去关心的而不是视而不见的。朋友是双向往来的,单向的都不能叫成为了彼此的朋友,如粉丝与偶像之间。假如用我的标准来衡量,还有没有朋友?
(8)
最后,我想说,人类是个很强大的生物品种,我们虽是群居动物,身上有群居的需求,但我们也能适应着这个越来越多需要我们独自面对的世界。
孤独感是常在的。
今夜,我没有朋友,唯有音乐。
背景音乐:2:09陈粒——种种
飞鱼,一个随身携带彩笔、书、耳机的人
最近她在尝试写作
呵呵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