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曾经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一部著作,它里面的边的任何一句话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可能一辈的启发,今天来聊聊《论语》。
首先是第一句也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句,叫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学习了以后,你需要不断地练习。我们总有很多人学东西,学完以后就着急,说怎么还没学会,为什么这个知识对我来讲没有用。因为学了之后还要习,这就不得不提一本书叫《刻意练习》。你知道了一个东西能做,你也知道了这个中间的过程。但是它能不能够成为你自身的一种自动的反应?当我们说一个人真正学会了一个东西的时候,他甚至不需要经过大脑里边的系统二的思考,他系统一的本能反应就已经做了。核心就来自于大量的练习。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共修。然后“修”的目标是什么呢?最后能够达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样的一个高的境界。孔子对于人知不知道自己还是蛮在意的,而对于平常生活中,不被人知道的这种痛苦更多是(不被)感同身受,不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甚至遭到流言蜚语,从古至今每个人都会有。那我们要想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别人就算不理解我们,我们也不会不高兴,我们也依然可以平静地对待,那你就需要自修和共修一块儿来努力来构建自己真正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所以“学而时习之”,我们能够看到《刻意练习》的影子;“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的力量》。你得知道说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够只借助自己一个人拼命地努力。你需要找到其他人,给你带来刺激和启发,给你带来外在的信息。这样你们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这个叫作第四种人际关系。所以《论语》用这句话,做孔子整个理论的开篇是有道理的。就是告诉我们后边,你要面临的是一个艰苦的求学过程。求学过程光读书,光背过记住这些话是不行的。你需要练习,你还需要跟别人互动。所以自修共修一起,最终我们达成的人格境界——“人不知而不愠”,我能够淡定地处理身边的各种情况、各种毁誉——这就是我们说学《论语》的目标,这是第一句话,也是《论语》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句。
第二句是“君子不器”。这句话虽然很短,是一个小小的成语,但是它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就是人不能够被物化,人最后不能够变成一个东西。有一本书叫《跨越式成长》。《跨越式成长》就告诉我们说,你做了一辈子的会计了。但是等你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你依然有机会能够发展出一个新的能力来。你可以去努力地做个画家,你可以去学习做个作家,你可以想要玩音乐你可以去玩音乐。甚至你可以做一个崭新的工作,跟过去完全不一样都可以。因为现在的信息时代各种学习资源应有尽有,主要你想学就没有什么是你学不会的。孔子认为,人不能够被物质所限制,我不能成为一个“东西”。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老师,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官僚,孔子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写书的人。他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把前人的转述一下而已。所以对他来讲,你没法定义他,甚至孔子射箭射得很好,礼、乐、射、御、书、数都很好,而且还学《周易》。他能学的东西他都尽量地学,因为“君子不器”。所以《跨越式成长》、《未来学校》这些书就是告诉我们说教育不是要把人从一个模子里边倒出来一样,而是要开发这个人内在的潜力、属于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让这个人有动力去探索自己生命的各种可能性。这就是这句话重要的地方。“君子不器”——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我相信这句话都会给你带来影响。这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绝对不是一个物化的人格。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君子不器”,你随时随地都有改变的可能。
这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先讲这些,之后继续更新!
欢迎大家关注本人公众号:编程复盘与思考随笔(关注后可以免费获得本人在csdn发布的资源源码)
公众号主要记录编程和刷题时的总结复盘笔记和心得!并且分享读书、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思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