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微信改变了我们很多。
最近接连参加多个同学师生旧同事聚会,叙旧之余,始终被一种挥之不去的感受所震撼,那就是:我们每人作为生命个体在时间与空间变迁中的被记忆与被遗忘。尤感惊诧的是,许多我们觉得多么重要的人与事,不知不觉中已经毫不重要地消逝了。
-1- “有这个人吗?”——存在还是不存在
情景 1:微信某同学群忽有人问, 我们隔壁班有×××这个同学吗?稍会儿,群友接二连三答道 : “没有”、“记不起来了”、“有这个人吗?”。然而这个让我隐约感到熟悉的名字,很快就令我确信此人的存在,朦胧中,我甚至想起他的相貌动态,于是在群中说出。只有零星模棱两可回应,绝大多数人认真回忆后依然想不起此人。是发问者和我的记忆有误?生命个体那样渺小脆弱,人生如此飘忽。一个人就这样被集体地遗忘了。但被遗忘不等于不存在。我确信这位被遗忘者,此时此刻很大程度上就在这城中某个角落,忙碌着优闲着生活着……
情景 2:拜微信所赐,某君与多年以前的旧同事恢复了联系。稍后参加群里发起的热闹聚会。落座寒喧,只见仍觉熟悉的面孔中有一陌生者,正寻思此人是谁, 席间有稍年长的介绍道:“ 他就是×××呀,大家该认得吧!” 某君恍然而悟,于是从陌生者脸上似又看到熟悉的旧容:“ 噢,原来是他!”由此逐渐想起其他一些面孔。记忆之闸忽然开啟,相关的早已遗忘的许多人与事,这刻如泉湧般接连浮现 。只是这些人与事当时与他略有距离,属于他原供职机构中历史更久远的部分。
情景3: 在我心中一直保留着很久以前与几位旧同事一次远足的记忆,那是广州东北郊龙洞某处不知名的丘陵岗地。记忆朦胧如幻影。也因微信效应 , 重晤了其中一位远足者。他问 : “还记得那次远足吗? 你知道我们当时登的什么山吗?” 我说 : “远足印象深,但登的什么山就不清楚了。” 旧同事说 : “那地方现在叫火炉山森林公园。” 我颇激动 , 因为这瞬间发现了三十多年前旧事的共同记忆者,足证此事非虚!这让我想起更久远的从化神岗一个寒冷之夜,与两位长者于山间陋室围炉而坐烤煮番薯。其中一位边就火取暖边给我讲欧洲大仲马和基度山伯爵,烟火味和番薯香弥漫一室。只是到而今我已成了这个美丽寒夜的唯一记忆者。
……
类似的情景还有很多,就不赘述了。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人总是被记忆同时被遗忘—— 记忆与遗忘他人,自身也被他人记忆与遗忘。
-2- 你能例外吗?
你或者说:不!我如此优秀出众,多才多艺,同学朋友中谁人不识哪个不晓?!
你或者又说:凡人群总是两头尖的吧?优秀的与愚劣的总是更引人关注而被深刻记忆,这两头的人不易被遗忘吧?
然而芸芸众生中,关于自我如何优秀,全然是一种幻觉,因此须知有多少人记忆你,就有比这更多的人遗忘你。同样,关于人群两头尖的想象,亦为一种认知错觉,根本而言,常人中你不比同学同事朋友当中的任何人更优秀,也不比当中的任何人更愚劣。
显然,你毫无例外。
-3- 微信的时空视阈: 让生命的本质真实呈现得更清晰
大卫·哈维在他的《巴黎城记》中叙述运输工具和信息交流技术如何将时间和空间压缩,深刻阐释了关于时空废止的概念。①当今微信显然更犀利,其强大的功能效应或许是更现实意义上的 “空间与时间的废止”。它将最遥远的空间阻隔和久远的时间距离消弭于无形,迅速地将时空深处的无数人与事联结起来。重要的是,在这联结过程中,它以一种极大扩展了的时空视阈,让我们更清晰和更充分地看到了生命的某种本质真实——
在集体的记忆与遗忘之间,在社会人生的沧桑幻变中,我们似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或者说,总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人的一生就是被记忆与被遗忘最终被彻底遗忘的一生。相对于庞大的社会人群,作为生命个体的我们每人都是渺小的。
这让我想起了莫迪亚诺的《暗店街》。在这本优雅地讲述一个人努力揭示自己身份及身世之谜的小说中,莫迪亚诺以小说人物之口,述说了“海滩人”的借喻:在无数海滩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 “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 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 。 也没有人注意到 有一天他从照片上消失了。” 小说人物进而说:“其实我们大家都是海滩人……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
确实,个体多么微不足道。我们每人都居于生活的某个角落,彼此互为背景,彼此记忆与遗忘。正如我们悄悄出现,我们也将不可避免地悄悄消失。尤其是,我们不仅遗忘他人及被他人遗忘,甚至还遗忘自己—— 在人生路途上跋涉,风雨兼程步步前行,不知不觉间,我们失落了许多,以至逐渐遗忘了自身是从哪里如何地走来。我们所以渺小,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都是某种意义上和程度上的失忆者。
微信充分揭示了上述一切。在我们手机的微信好友栏中,每添加一个同学旧友名字,不仅表明我们寻回某个记忆,更表明我们曾经失落这个记忆。而好友栏是永远也不可能填满你曾遇到过而又潜在可能再遇的全部;每当你添加某人或被某人添加进入一个旧人的群,这不仅意味着你重获了一些过去,还意指这是你曾经遗忘的过去。即使你加入更多的群,你也不可能重获全部过去。
有时,某个特定时刻,你忽然发现某位微信好友在朋友圈中沉寂久矣,不再点赞更不再被点赞,搜寻其帐号,屏幕上的头像黯然变成黑白色,一切定格在某个日期—— 存在还是不存在?但他此前制作的图文仍在流传,偶尔还见点赞;有时,一位陌生者要求加你为朋友,名字见所未见,头像甚至只是一片风景,你当然未有添加。也许那是一个真正的陌生者或真正的朋友,亦只好让他继续飘荡。在虚拟世界中,事物似乎渐渐失去实在性。然而现实生活不也如此吗?在岁月打磨下,我们也逐渐变得面目模糊。当年的那个稚气十足的青葱少年跑到哪里去了呢?
噢,如此遥远和如此久远的一切重遇与再现告诉我们:事物多么虚渺。
-4- 重要的是,在被记忆与被遗忘之间进一步认识自己
然而我们深知,没有历史与记忆的生命如同空中飘荡的幽灵。尽管事物虚渺个体渺小,我们也要追寻,重寻失落的一切及忘却的记忆。
显然这是一个充满跌宕起伏而又峰迴路转的过程。 “ 那些可能如同我们自己一样了解我们这些记忆的人, 不是消失了,就是离开了…… 正当人们自以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时 , 他人出现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人所属的群体。” ② 寻找他人,进而探寻自我,一如《暗店街》中的主人公,微信让以往之事不仅清晰化而且更戏剧化。
如前所述,在集体记忆与遗忘的梦幻般的法则中,我们似乎既存在又不存在,或者说总是介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然而正是这种当今由微信所彰显的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状态,让我们更进一步发现和认识了他人和我们自己。
这恰是微信最重要的魅力之一,它或能够将我们导向生活所蕴含的更深意义之境。所以我们喜欢微信,喜欢在微信中寻找。当然这不是喜欢的唯一原因,也不是微信生活的全部。
(写于流花湖畔)
※ 注释
① 见[美]大卫·哈维著 黄煜文译《巴黎城记: 现代性之都的诞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 第1版)P.056~P.059
② 见 [法] 莫里斯 · 哈布瓦赫著 毕然 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P.087
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