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破产了!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国有企业大概就是这个命运。从此,在四平除了政府事业单位属于全民所有外,八成全民所有制企业正式清零!
听到这个消息不知道是该欢呼,还是应该哭泣。自从七六年回城参加工作,纺织厂和联合收割机厂,曾经工作过的两个厂先后都那个了。我还庆幸自己早有先见之明,在八十年代初就离开生产企业,进入银行工作。岁数大了,回过头来想这些事情,突然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怎么了?老一代人当年费尽心机建起来的差不多全门类的工业,怎么到我们这一代就守不住全民所有制的企业,让老一代艰苦奋斗创建起来的企业破产了呢?真是解释不了,狼来了,机制变了。
昊华,原名四平联合化工厂。我们看看网上搜到的话:“是2004年9月1日由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出资设立的,根据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与四平市政府签订的《托管协议》托管四平联合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待国家批准企业政策性破产后,正式接管四平联合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我为什么关注这个厂呢?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厂是四平企业中的大哥大。而是因为在这个企业工作的亲属太多。我的大伯父、二姑夫和老姑夫,都是这个厂退休职工。大伯退休前还是财务的总会计,老姑夫则当过联合化工厂的副厂长。而我的四叔也曾经是这里的中层干部,后调到政府部门工作。和我平辈的也有好几个,我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工作。有这么多亲属在厂,能不关心这个厂的命运吗?
根据四平市志记载:四平联合化工厂前身是1936年时伪满建的,当时的伪满洲的石油会社和西安煤矿等出资建的初始名称:伪满洲人造石油会社四平工厂。(西安煤矿就是辽源煤矿)实际就是想用辽源的煤制成可供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略战争的汽油。1940年成立第一氢化工厂生产人造石油。1941年,日本陆军部收买该厂,用资三千万日元,改名为238部队油化厂,还派来一名少将任厂长。此时有工人几千余人,若算上掳来的劳工差不多达一万人。这年的产品产量可生产航空油3万公斤。
光复后,国民党占领期间可产40吨汽油。
解放后,四平联合化工厂归东北石油管理局,更名为东北石油管理局第八厂简称石油八厂。到1958年时,工厂改名为四平石油化工联合化工厂,当时有聚氯乙烯车间、电石车间、电解食盐车间、硫酸车间等,在职职工1407人。可生产电石589吨,烧碱1022吨,漂粉2540吨,盐酸317吨,硫酸27吨。以后,长春的维尼纶实验厂并到联合化工厂,成为联华化的两个车间,到1965年可生产聚乙烯醇191吨,短纤维29吨。后来,1982年在四平联合化的维尼纶车间基础上又投资建立了四平化纤厂。后来建立的化纤厂,早在九十年代就破产了。
联合化工厂最鼎盛的时候有聚氯乙烯树脂、烧碱、次氯酸钠、液氯、盐酸、硫酸、氯磺酸等有机化工、无机化工、轻化工三个系列20多个品种,年总产量30多万吨,销住国内20多个省、区、市。还有4个品种创了部优、7个品种创了省优。同时,联合化工厂原有基础设施相当齐全,有自备铁路专用线6公里,铁路槽车100多辆。这都是令人非常羡慕的!可惜了设施齐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记得当年联合化工厂的产品特别的畅销,大门口经常有很多载重车等着拉货。那时若是能在厂里搞出几吨产品来,真是让羡慕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