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孩子设目标这件事儿上,中国父母可是一点都不缺,
考上211大学,将来进事业单位,成为首富,成为科学家,成为成功人士……
为孩子铺好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路,好像是中国好父母的标配。
但总觉得好像得哪里不对。
1、对成功的焦虑,让我们的孩子耽误不起?
在Benno老师的课上,他曾以自己的学生为案例,描述了一个接受华德福系统教育的人是怎样的状态。
他说,他早期的学生,现在都已经40多岁了,他们通常都掌握多种生活技能,动手能力强,其中一位学生,即是警察,还是一名画家,还擅长木工工作,还做过律师……
Benno的本意是告诉我们,从接受华德福教育的孩子,会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我隐隐的觉得,让孩子成为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普通人”,好像并不是中国家长所期望的。
“上你们学校的孩子,有几个考上美国常青藤的,
有多少百万富翁,有没有拿诺贝尔的,
接受华德福教育,能让我孩子在社会竞争中比别人更优秀吗?”
估计如果面对多数中国家长,即使Benno,也不一定能经得起这样问题的狂轰滥炸。
中国绝大多数家长,给孩子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成功”。
但成功真的是必要的吗?是孩子想成功,还是父母自己渴望成功?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那些从英语老师变首富的小概率事件,给多数的中国老百姓的血管里注射了一剂海洛因,让他们患上“成功妄想症”,成功好像每个人都触手可及一般。
只是我没赶上好时候,我的孩子可不能再给耽误了。
2、优秀品质?说说而已,别当真
当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养,我们都会传授给孩子一些政治正确的优良品质作为目标。
比如诚实,谦让,懂得分享,乐于助人……但你真的教了吗?还只是跟孩子嘴上说说而已。
球妈跟我分享了一个在小巫学堂,一位同学分享的经历。
有一天,这位同学被孩子的老师叫到学校处理问题。起因是他的孩子打了同学,对方的家长要求赔礼道歉。
她在跟自己的孩子沟通时得知,有对方先挑衅在先的嫌疑,而且孩子不觉得自己有错。
这个时候,这位妈妈处理的非常有智慧,或者说有担当。
她对老师和对方家长说:
“我可以跟你们道歉,但我不能勉强我的孩子道歉,我回去会跟他好好沟通,但现在不行,如果现在我让他道歉,我就是在让他说谎。”
我们有多少家长,一方面教育孩子要做诚实的人,一方面还逼他们说他们不愿意说的话。
一面说要与人为善,一面当着孩子面骂那个谁谁谁不是个东西……
我们的这种养育,更像是一个醉汉驾车的感觉。有一个模糊的目标,但在驾驶中,东倒西歪,有时甚至南辕北辙。
3、不是为了孩子会成功,而是让我们更宽容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设定目标?
不是为了把孩子逼像成功,而是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并且让我们在养育的过程中,更有的放矢,对孩子一些偶尔不当的行为,更宽容,不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引导。
原文:我们很容易掉进日常生活的琐碎陷阱,所有的吵嘴和困惑都会让重要的事情变得相信见绌。
——《无条件养育》P117
4、怎么让我们专注“长远目标”?
首先,功利性的目标,留给自己就好,不要给孩子,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功利心而存在的。
比如我对球球定的目标是:
1、做个有趣味的人,
2、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3、自我价值感高
那怎么做到这些目标呢?
最近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中分享了他2017年的计划目标,及执行方式,我觉得挺有借鉴意义的,我挑了其中一条,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目标1,完成《数学之美》这本书的英文版和韩文版,还有图书《大学之路》的第二版。
这个目标下的关键结果有六个,分别是:
找到《数学之美》英文版的出版商;
寻找合适的、母语是英语的合作者来修改英文版的书稿;
完成英文版的写作;
争取年底前出版;
配合韩文版的出版商,争取在年底前出版;
最后,完成《大学之路》这本书的第二版,补充公立教育的内容,增加关于“伯克利”的一章,增加有关大学申请的内容。更换一些照片。四月底完成修改,争取在9月份之前面世。
针对一个目标,分解成几个关键结果,有时间有方法,并依此实施,让实现目标,不是醉汉驾车,而是有章可循。虽然这些年度目标过于具体,但我们还是可以尝试用这种方式来引导我们的养育旅程。
我尝试做了这样的分解:
目标:让球球做个有趣的人
在这个目标下的关键结果有5个,分别是:
1、要有对世界的好奇心,什么事情都愿意尝试,人才会有趣;
2、会一两样绝活,比如画画,手工,运动项目等,但不是以考级为目标;
3、见过世面,7岁以后,每年带他进行一次长途旅行;
4、给他讲故事,
5、陪他钻研一些有趣的东西
说到底,给孩子定一个长远目标,并不是给孩子一个KPI,让他去执行,而是对自己养育定个计划。
是不是感觉有点坑爹?对啊,没做好被坑的准备,你当啥爹妈呢?
原文:孩子今天是否打翻牛奶、是否发脾气、是否忘记做家庭作业,与你的行为是否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彬彬有礼、富有责任感且富有同情心的人相比,就没那么要紧了。
——《无条件养育》P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