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把WHAT、HOW、WHY分别整理叙述,以在一篇文章里说清楚一个概念。从读者的角度,是更易理解了。但从个体学习知识的角度,并非是最高效率的。我先分类说明一下。
WHAT
WHAT的东西,就是讲清楚这个概念是什么、不是什么。再深入一点,可能还会介绍容易误解的地方在哪里,如何小心避免这些错误的理解。能做到这些,WHAT的功课就算完成了。
所以讲解一个概念,是非常适合用一篇文章来说明的。
如果读者再仔细认真一些,不管是手写做笔记也好,工具做思维导图也好,都很适合消化吸收概念——如果记性不是非常差的话,看上一两遍,也就能理解一个概念了,这是短期记忆,保持一两天没什么问题。
如果要长期记忆呢?我会推荐把这个概念说给别人听,也就是——教一遍。教是最好的学,是因为大脑的加工、提取深度,都要比仅仅是默记、背诵等方式,要多得多。如果你有机会经常教别人,这个概念很容易就能记一辈子。至于要教几遍?因人而异,我自己的经验,大部分的概念教3次就能记很牢。但我的视觉记忆力本身就强于大多数人,所以也许你需要更多次数。
总结一下,学习WHAT的部分,做阅读笔记+讲一遍,学得最快、最牢。
HOW
而HOW的部分,性质和WHAT完全不相同。HOW是教你如何做到这个概念——也是笑来老师讲的,秘密是公开的秘密,可是绝大部分人做不到;并非是因为没听说过、不认可或者不愿意去做,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HOW)。
所以,教HOW的文章,大部分是在讲一个流程、一些步骤,或者是一些行事的原则。为了说清楚这些流程和步骤,大抵会举一些例子,好让读者有所触动,感到自己也可以做到,从而引发行动。
所以HOW的东西,读起来是最有趣的,也是很多人爱看的“干货”。大道理谁都懂,可人性就是爱看那些刺激眼球的故事,比如X天学会XXX,XX岁拿到XX证书之类的文章,都是因为可以从这些故事里看到HOW,给自己加点鸡血,说不定看完也能变成同样厉害的人。所以技巧类(术)的文章,永远是比认知类(道)的文章更搏眼球,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大家总得从一些现实可行的地方,找到如何开始。
可是,HOW的东西有一个硬伤,导致很多读者阅读完也没有变化。HOW的东西,是需要“持续行动”支撑,才可以在人身上发生化学变化的。——注意,不仅仅是“行动”,而是“持续行动”。读者里有一部分人总会开始行动,可总是只有少数人可以持续行动,所以从结果上看,显得最终发生改变的只有一小部分人。
上面是从读者的角度说的,阅读完不持续行动,读了也枉然。其实同样的硬伤也会发生在作者的身上。也许我们会以为,写一篇文章,教别人HOW,我就能从学员变成老师,精通HOW了,其实不是的。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大师,很多是讲课或风趣幽默,或深入浅出。民间不是有一句话吗,高手是能把复杂的东西给你讲得很简单,“低手”呢,就是把简单的东西给你讲得很复杂,听不懂咯。
高手如何做到把复杂的东西讲得很好懂呢?通过例子,甚至他们可以随处变化出更多的例子。你甚至会一拍大腿说:“我怎么就没想到!”然而高手们就是想得到。
怎么做到的?为什么高手做得到,新手做不到?我首先要确定地说,并不是因为新手不努力。有些新手学习同样的知识都很多遍了,都已经是资深学员了,依然心中没有底气。他们显然对知识的结构是有深入的把握的。也不是因为他们记不住那些例子,教得不够好。
最关键的可以说仅仅只有一点:他们有没有充分地把HOW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反复地、多角度地、换着花样地去做。
这就是关键。HOW的东西,只有自己用了,才有自己的体会。只有自己用了,才真正明白高手举例子时说的道理是什么。这在我学习心理学的时候,被一位大师称为“知识”和“智慧”的区别。所以,
1、WHAT的东西是“知识”,只要反复听、反复教别人,总会牢牢学会的;
2、HOW的东西是“智慧”,听了没用、教了不够,只有自己去做了(或者说践行了,行动了,随便你用什么词都好),才是真正学会的标志。
而绝大多数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有的时候,还会因为学得太多,越学越丧气。其实真的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是方法错了。
WHY
WHY的部分,就不展开说了。要不要做一件事,意义是靠自己寻找的。写文章的人固然可以告诉你千好万好,鼓励读者前行,但如果读者找不到那个真正让自己克服万难也要行动的欲望,WHY也只是WHY而已。
WHY这部分的修炼,是一辈子的。是个体阅读达到某一个量,或者生活给到一个磨难的时候,或者个体某天痛苦困扰于一件事的时候,终于会有触动的。
最后总结一下:
1、WHAT的东西用阅读(输入)+教(输出)的方式学习效果最好。教的方式可以是写作、演讲、交流比划等。
2、HOW的东西用做(行动)的方式学习效果最好。
3、WHY的东西是用生命来体验、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