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长江以北,黄河口入海口不远。一代代淳朴善良的祖辈们,让这片土地有了温度,孕育了一代代龙的传人,血脉的延续。
“赶大集,唱大戏”打从记事起就留在了我脑海中。每到赶集,就被家里的老人们带着,做个小马扎,三五成群开始了我的童年故事。
大江大河,大河之北,燕赵多为慷慨悲歌之士,孕育出了这片土地璀璨的瑰宝,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繁茂了北方老百姓心中的世界。人民是文艺的土壤,文艺创作和发展都不能脱离群众,在群众中传唱流传是历史的潮流。“北方戏窝子”名不虚传,一曲曲梆子腔瞬间就被拉回到了故事里主人公的时代,循循道来:
穆桂英下山,穆桂英征东,斩黄袍,英雄会,墙头记,刚开始老人们听,孩子们玩,后来玩够了没意思,无意间竟然被唱角的故事迷中了,回去追着老人讲戏中人的故事,只听个新鲜,图个热闹。童年岁月也就伴着一个个故事结束了。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共有28个,其中本土剧种有24个,跨省剧种有4个。山东大鼓、柳琴戏、五音戏、茂腔、灯腔,品类繁多,“如果未来戏曲仅以原来的形态和面貌保存,就会逐渐脱离社会而丧失活力,最终退出现实舞台。推动戏曲发展,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新需求,推陈出新,保持生命力。”
部分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落后于时代发展,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也许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会退出时代的洪流,消逝于历史的舞台,随风雨缥缈,化成一粒粒尘埃落定,永远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