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子两岁的时候,有一天早晨起来在阳台上玩,抬头一看,天上还挂着月亮,他惊呼:“奶奶,你看,天上还有月亮,还得重新回去睡觉!”说完赶紧回到房间,而我在旁边听到乐的鱼尾纹都出来了。
儿子三岁的时候,有一天傍晚,跟我在楼下跑步,刚下楼时看到月亮挂在天上,他留意到了,于是跟我说:“妈妈,你看,月亮出来了。”我说:“是哦”
我们紧接着绕圈儿跑,转过整个院子和楼房,在500米之外的另一边,儿子回头又看到月亮,遂惊呼:“妈妈,你看,月亮怎么跟着我走呢?”
当时,我听完之后呼应儿子说:“是哦,为什么月亮跟着你跑步呢?”但是事后却没有陪儿子去继续寻找答案。
每个孩子都有十万个为什么?但不是每个孩子的父母都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来给孩子解答这些为什么。
2
今天,就来谈谈如何解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问题。
首先,得学会分辨孩子的问题是真的有疑问,还是只是孩子惯性的口头禅。如果是口头禅则不再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当孩子真的有疑问的时候,我们常常认为自己一定得准备一个掷地有声的答案,觉得随时要给他们一个完满的交代。好像这样才比较符合父母的角色,才能维持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但是,我们如果简单地回答会怎么样呢?比如,我们可以说:“我不知道。”这话听起来似乎足够草率也不负责任,但却不是完全不可行,你也许不知道:如果我们拒绝向孩子传授自己的全套理论、完整思想,以及预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时,我们就会把孩子变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小能手,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当我们回答“不知道”时,等于给孩子发了一张准备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邀请卡”,他们也将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
孩子会因为他们发现了父母都不曾想到的答案,而开心的不得了,也会获得成就感。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创意的种子由此得以播撒。
简简单单的一句“妈妈也不知道呢,不过咱们可以一起寻找答案”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能唤起最深刻的生活智慧。因此,它始于父母的意愿,我们不要所谓的“知道”,而要选择“不知道”。
3
因此,当孩子再问父母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不要急于给出意见或答案,而是先把自己沉浸在问题所创造的情境之中。
即使我们知道答案也要说:“咱们一起找答案吧。”我们要告诉孩子:“仔细想想,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我们不必认为自己一定要无所不知,并对此感到坦然。
同时要让孩子明白,提出问题是了不起的本事,甚至比回答问题还要厉害。这样就会让孩子继续抱有提问的热情。
面对孩子的提问,可以这样回应:
“这个问题太有想象力了!”
“我怎么就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你总想知道生活里更多的事儿,这真是让人钦佩。”
我们也可以反复咀嚼孩子的问题,然后说:“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不要关注答案,而是引导孩子享受问题本身。
经过这样的引导训练,我们就向孩子展示出对学习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好奇。我们还要告诉孩子,现实本身不能被量化,不能被确切了解,也不能被刻板地分类。他们得学会,即使没有答案,依然可以充满信心地生活。
4
每个孩子都会对自己是怎么来的产生疑问,当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你能不能告诉我宝宝是怎么生出来的?宝宝是怎么跑到妈吗肚子里去的?”
你也不太可能说“从河里捡来的”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了。这个时候你会如何给孩子答案呢?
也许你会自负地想:“这可是个做开明父母的好机会,我得实事求是地给她启蒙一番。”或“我与孩子间要进行一次有力的交谈,好好谈谈人的身体和尊严问题了。”
但是正如前面所谈的,给孩子一个探索的机会是不是会更好呢?告诉孩子:“嗯,问题提得好。咱们一道上网查查吧。”这个过程足以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也绝对比父母直接给孩子讲解要轻松的多。
培养孩子爱问问题,同时也培养孩子有能力解决和探究问题,才是对孩子的“为什么”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