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敏感的人一般也很悲观,他们该如何改变呢?”感想如下:
整日给自己投喂“垃圾食品”一般也很肥胖,他们如何减肥呢?你可能不会很想当然地说“停止进食”,而是劝慰道“适当减少”之余,也要“多吃健康水果蔬菜”呀。问题是,你一查看一了解,然后不断地搜索查阅资料,啥“玩意儿就健康”了,绝大多数要么来源不明,要么是总觉得不放心,又或者干脆就各种洗涮,然后悲催地发现,水质好像也不太好呀,结果是再翻看下自己的钱包,好穷啊!所以,穷导致肥胖。推导原因:省钱就是因为穷。而省钱的方式就是垃圾食品顶饱还管上了滋味,够味儿。一整个就是闭环了。这可怎么办呢?赚钱吗?从哪里去赚?钱哪里那么好赚啊?是自己没本事吧,咋长本事嘞?去学技术吧?学技术不得有人教,不得花时间,关键是前期还是要吃喝呀……崩溃大哭中。
话说,眼里除了问题就只有自己,这样去看病,这不就是典型的“一叶障目”。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听我说,“三步之内往往有解药”。
言外之意是,你只想着自己去找答案,只想着带着问题找答案,只想着找到答案问题就迎刃而解,结果却是发现了更多更严重更重大的问题,这说明了啥还不明白吗?“你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所以,答案显而易见、呼之欲出:直接找结果,直接找答案,直接找那个有结果、有答案的人。不是根据问题找答案,而是根据答案去找方法。
比如我为什么可以作答?因为我既不肥胖,虽然我高敏感却并不一般更不悲观……所以,不是我改变了什么,而是我怎么做到,怎么做的,以及如何养成的如今的态度,我的立场是啥。
是的,重点压根不是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了怎么办,而是说,你想要的是啥结果,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思路得正,方法得对,问题得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你要是问自己有用,光自己想有用,或问错了,又或者人家压根就没结果,人家自己都做不到,你问他?难道你非得来一句:你尽管开口,你做不到不见得我也做不到,我就是参考一下大家的方法……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更不是寻找答案的态度,同时还是对自己不负责的态度。尊重时间,尊重效率,尊重可持续性发展和成长的机会吧。
所以,先得学会筛选,得学会判别,得自己对自己有个相应的了解和相当程度的认识。
筛选掉你身边那些和你一样的人,总归是还有和你不一样的人吧?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不懂先别问,先跟着做了再去反思,反思之后依旧不理解再去问。问了别人也答不出来的,或别人压根就不以为然,就是理所当然地去做了,并且效果很满意,那你就要认真谨慎筛选甄别了:这是不是关键啊?这是对方的习惯还是对方的喜好啊?人的喜好就是人的陷阱。然后这个筛选甄别是起什么作用呢?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以确定是否还有其它方法。但是,依旧还是那句话,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
我是说,这些都是后话,你还没到那一步呢,先把前面的步骤给做了,还记得吗?前面我说,先跟着做,即先按照别人的生活方式那样去生活。这也是某人说的“穿上别人的鞋,走别人走的道”。
也就是说,找一个模仿对象,学习对象。这样做的一大好处是,关键时刻,通常指动摇时刻,你还可以告诉自己:既然别人可以做到,那么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既然别人那有自己的满意的样子,那么跟着他做肯定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满足。也就是给自己勇敢和勇气,给自己向上的动力和提高或制造动力源。
要知道一句话“知足常乐”。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知足就一定能够常常感到快乐,哪有那么简单轻松的事儿哦。即使“知足”就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事儿,它不是很多人想当然地“心里感到满足”或自己调整为“降低预期继而有所得也能满足”,它还涉及更广大的“穷则思变”。它是说,穷尽你“以为”的一切之后,你终是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然后回到自己的极限,实事求是的。如此一来,你的思考才算是真正开始了,这样它才有可能真正带来改变。所以,“知足”的重点在于了然于心的知,然后是身心合一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自然油然而生。即能做到这一步,我竭心尽力了,我也无愧于心了。我很真诚,很坦率,接纳了这样的自己,接受了眼前的事儿,然后继续保持这样去改进生活方式以达到更高的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回过头去看,答案很简单啊,高敏感且一般很悲观,高敏感本身是中性的,悲观是立场和态度决定的,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继而产生什么样的观点,继而你怀着怎样的观点引导你去关注和发现什么样的事件,这事件的发生继而触动你的感受,你的感受又给你造成喜好的对抗,从对抗性中你又得出怎么样的评价,这评价一出,多少人就停留在这儿了,又或者是,更进一步,你还会继续寻找相关根据去支撑你的评价,如此,自然根深蒂固且越发难以动摇,久而久之,自然心生悲观之性情。乃至于,你意识到它不对劲,你也只以为是高敏感这一大而泛之的总的“概念性”的原因,继而看不见其它细节。
改变,学习,它毕竟和“道”是不同的。前者要求的是必须搞清楚细节,得抓住具体细节去行动,得从实践中去把握矛盾(问题),且始终要坚定一点,不是到此为止,而是持之以恒地不断发现和修正。一如我在某平台简介介绍的那样——“如果有人问在当前时代、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如何生存这样的问题,那么答案就是坚持不懈地自我修正。”
是故,有那么一句话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前者是细节的不断完善和扩充,继而让自己的见识面,视野,眼光,乃至于心胸,都在逐渐宽广包容和平和,而后者则是高屋建瓴地审视不断地做精简和筛选,抓住核心要素去磨砺,以让自己能够空出更多的时空位置来打磨自己的“道心”,最终实现它自然之法的“天地人和”。如此,才得以庖丁解牛而游刃有余呀。
是故,怎么改变,从源头上就是多和智慧打交道,多和智慧的人接触,多将自己引导到一个“辩证”乃至于“矛盾”中去,但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再往前走一走,即下一步如何做呀,下一个决策如何去补救呀,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如何规避的同时还能更接近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的自己呀,重点在于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的自己。归根结底,生活方式和个人是双向建构的关系嘛,相辅相成嘛。要让自己置身于好的环境,你的好才更容易被触发和照见,继而越发正念,继而抵达正途,走到正确的路上,才更不容易迷失嘛,也更不容易被诱惑,或遭遇重大打击。
高敏感和悲观都不见得是什么不好的,高敏感意味着你认真仔细乃至于善解人意,还有就是专注且极具同理心,悲观则说明你善良,同情心,乃至于怜悯之心,关键在于把自己的专注方向放到可行性上去,放到可持续性的增进上去,再在心态上去调整,平常心地去看待……最主要的是,“先为己后为公”……言外之意是,你也不知道自己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影响多少人,你能够成为理想的自己同时也是在给同样想成为理想的自己在开路,给他们以正向的正念的影响,已然是在为公,但你越加强大了,你才能真正解决更多的难题,继而悲观不再只是观而悲或悲而观,而是还可以去实际地作出调整和改变,继而更加强大,更加自信,更加友善,继而“同天下而和”。
总之,多向有结果的人学习,多学习有结果的人,多和学习好的人在一起学习,多学习好的,以及多把目光和注意放在可能性上面,抱持着正念去接纳自己,去接受现实,去坦然承受和尝试改进。
和而不同嘛。因为个体独立的缘故,每个人相对应的好自然也就不同了,如此世界才多元、繁华、精彩,才各放异彩,继而世界大同嘛。
我是说,强大的人大多相同,你所见的细节的、局部的、片面的不同,甚至你以为的弱小的不同,不好的不同,那只是看待生活角度的不同切面,不说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稳定性),而是说,你的立场和态度会随着“无常”的认知加深,只要你愿意,总能慢慢梳理出“相互应和”的你,那时,你就重归自由了。我是说,你本自由,一如自性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