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八佾篇第十六则。
1、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2、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射箭不只为了射中箭靶,征用劳役不能采用单一标准;这些是古代的作风。”
“主皮”即射中箭靶,这当然是习射的目的之一。但是,必须同时兼顾礼仪与风度,否则就流于粗野与争胜了。
古代征用劳役,按每家人口多少分为三科,而不是不顾实际情况作硬性规定。征用劳役不采用单一标准,这是使民以义。“道”指相沿成习的作风,就像走出一条路一样。孔子生活的时代,却忽略了这两点。
本章提及“古之道”,表示孔子认为合乎人性与人情的规矩,无论古今,都应该遵守。我们今日的社会是否完全放弃了“古之道”呢?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还记得之前读到的关于射礼的一则是“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孔子认为射礼是最符合君子之道的一项竞技活动。虽然大家相争,但射箭是自己要有实力射得中才行,无关乎别人、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修炼和努力。“皮”是指的射箭箭靶当中的靶心,古代一般是用皮做成的。射箭并不比较大家谁中靶更入木三分,因为每个人的力量都有不同,只需要尽自己的全力就好。但是战国时代来临,打起仗来当然要比谁更狠,射箭中的那种仁慈之心自然也消失了。想想我们自己,做很多事情都在于自我监督,到底有没有尽全力;有时候别人是看不出来的,可是自己不能自我欺骗,也许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但诚实地面对自己就是一种进步。
4、弘丹学习心得
这段话,孔子举了古代的两种作风,第一种作风可以理解为针对普通百姓的,第二种作风可以理解为针对执政者的。
在【3.7】这章中,孔子也提到了“射”,“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认为君子没有什么好争的,因为他基本的修养是对内要求自己,他只与自己争,而不与别人争。本章再次提到“射”,射箭不只为了射中箭靶,必须同时兼顾礼仪与风度,否则就流于粗野与争胜了。
这句话在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在追求目标或者梦想的过程中,也要同时兼顾风度和品行的修养,而不是以卑鄙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第二句话,对于当今的执政者以及领导者也有借鉴意义。定规矩要合乎人性和人情,而不是硬邦邦死板的规矩。定规矩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臣服于规矩。
孔子这里讲的是“古之道”,是针对孔子生活时代之前的时代。而我们生活在现代,孔子时代也是“古之道”了,我们也需要思考“古之道”对于现今的借鉴意义。
5、都市隐居人解读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射礼中不主张射穿皮革,就是因为人的力量不同。这就是古礼的道。
这里的射指的应该是射礼。射箭的瞄准不像是现代射击,可以用枪上的瞄准机进行三点一线的瞄准,而是人必须站正,保持姿势端正,眼睛和目标两点一线的瞄准。所以古代贵族应该是通过射箭来锻炼人的站姿和礼仪。而射礼作为一种礼仪,可以用来考察君子的德行和仪态。
用在战斗中的射箭一定会考虑杀伤力,所以会推崇所谓的“贯革之射”,也就是能够射穿皮革,这样在战场上就能够射穿对手的皮甲,给予对手更大的杀伤。“贯革之射”的重点在于射手作为一个战士的力量,而不是作为一个君子的仪表形象。所以《乐礼》记载,周武王克商后,为了显示天下太平,不再推崇表现力量和杀伤技巧的“贯革之射”,这样就形成了“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的君子的射礼。
可惜到了孔子时代,列国战争又开始频繁,又开始崇尚“贯革之射”,据说楚国神射手养由基能够射穿七层皮甲,估计射礼上的评判标准也因此而有所变化,所以孔子要在最后加上一句“古之道也”,强调射礼作为君子礼仪的作用。
现代人不再练习射箭,需要找一种方式来代替,不然礼仪和古代相比就会失之文弱。也许,太极拳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