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在《令人担心的认知方式》这一节中,花了大量笔墨来描述“客观主义”,而且,不仔细思考的话,很容易误解作者本来的观点,并与我们原来对“客观”的认知产生冲突。我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客观主义”的理解。
一、我们一般而言的“客观”是什么
我曾经与学生讨论过主观和客观的区别,有的学生认为,“主”是自己,主观即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客”是他人,客观即是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事物。我认为这种认知是有局限性的,客观应该是“存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即便我们跳出了自身好恶的圈子,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仍然会因认知水平、方法等诸多因素导致错误的判断,但这不是“客观”,真正的客观仍然正确的存在于那里,等待我们去发现。
二、帕尔默的“客观主义”
我认为,帕尔默并非是反对客观的,客观是事实、是真理,绝对冷酷而不可撼动,谁要想反对客观只能以失败告终。帕尔默竭力批判的“客观主义”,应该是一种教条的、形式的“客观”,即借客观之名,行“迷信”之实。
一方面,将迷信权威等同于客观。权威可以是名人、机构、组织,或者是书本、媒体。有“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说法,也有“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说法,在我看来,当这些说法成立的时候,只可归结于“凑巧”,真理是永恒的,不随人多人少而动摇,多数人正确认识了它,真理就站在多数人这边,反之亦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个本质,把真理与人挂钩,认为权威的人掌握了一定的真理就把权威与真理划上等号,认为“书上说”“名人说”“领导说”是客观,实在非也。
另一方面,迷信权威而否定自我。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我们满脑子都是别人的观点,全盘信了别人的思想,我们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帕尔默说,他不赞成客观主义的理由主要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的,我认为,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正是一名教师的良心所在。我们的教材上绝大部分内容揭露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真理,作为教师,我们比学生更肯定这些知识的正确性,但我们是否允许学生对其产生质疑?当学生问出“为什么”和“凭什么是这样”的时候,我们的回答不应该是“书上就是这样说的”“事实就是如此”“这是确凿无疑的”,而应该把学生的质疑当成是他们深入理解的一个契机,用科学的方法和适宜的情境带领他们“再次发现”,从而由衷地认为“确实如此”。
三、“隔离世界”与“关联”
任何科学家都无法通过隔离世界来认识世界,如果力图在求知者与待知者之间竖起一堵客观主义的高墙,我们除了这堵墙外就别无所知。科学要求以深入世界来了解世界,要求求知者与待知者之间生动活泼的相遇。这种相遇不一定有用感官去接触的时候,但一定有用心灵去感触的时候。
事实上,有一种我们更为熟悉的说法,即理论联系实际。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这样写道——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 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 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如果我们用迷信的客观主义去学习和认知,不假思考地全盘接受和笃信,且不论容易受人蛊惑和煽动,即使我们学习的是真理,我们也只是片面地、表面地掌握了它,对于真理的本质和运用则无从谈起。帕尔默所谓的“关联”,除了通过实践去认知,再通过实践去运用也很重要。他是这样说的——
为何历史学家要研究“没有生命”的过去?是为了揭示今天它在多大程度上还活在我们的心中。为何生物学家要研究“沉默”的自然?是为了让我们听到它形象地讲述生态系统如何决定着人类的存亡。为何文学学者要研究“小说”的内容?是为了向我们证明不借助想象就无法理解事实。
如果我们学习的知识毫无用武之地,在现实中无法落脚,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没有指导和帮助,我们为何要去学习?我想,曾经都是学生的我们,肯定会理解学生这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