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工作向来是千头万绪,如何把自己从繁重的班务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呢?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和我的团队是如何进行日常管理的。
一、确定班名,初步形成班级核心文化。
形成班级文化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一个新的班级确立班名和班级宣言。班名如何确定,通常情况下都由同学们自己商定,通过广泛征集,每个同学或者每个小组都拿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在班内辩证、投票,最后确定最受大家欢迎的、最有意义的、具有个性化的名字。然后再写出班名阐释。这是每接手一个新班,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利于迅速形成班级核心文化,统一班级核心价值观。
我们使用过的班名有仙人掌、追梦者、No. 1等。而“蚂蚁班”是我带班级中使用最多的名字。这是因为同学们特别欣赏蚂蚁精神,我也特别想让大家学习蚂蚁这种精诚团结的精神。它们虽然个头小,却能吃苦耐劳,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放弃目标,不丢弃同伴。一个班级当中多么需要这种精神呀。
二、建设小组,成就合作共赢。
为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在班组内形成良性竞争,我把60位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学习组长,一个纪律组长,一个卫生组长,并确定学科组长。这样六个同学都有了明确的职务和责任,甚至有的组长还担任班干部,身兼数职。
在班级管理层面成立班级自主学习委员会和自主管理委员会。自主学习委员会由学习班长以及各科课代表和每个组的学习组长组成;自主管理委员会由德育班长和每个组的纪律组长组成。并由每个组的一号组长轮流担任值日班长。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班长的在班级管理当中的负担,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每个同学管理的积极性。在负责值日的这一天,值日班长所在的小组就是值日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管理者,他们负责这一天班级内的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的事宜,并根据各具体情况对小组、个人进行量化,并把每天的管理情况公布在后黑板上,输入到电子表格里,存档。
形成了自主管理小组和学习小组,各组之间和成员之间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组内成员之间要合作,争做优秀小组;组与组之间要合作,争做优秀班级。同时他们又是竞争者。这样就形成了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局面。
经过大致一个月的培养和训练,班内一切事务步入正轨,一个个蚂蚁小团队形成了一个大的蚂蚁团队,大家都有高度的责任心,为了班级荣誉、小组荣誉而拼搏。一个人落后,往往几个同学去帮忙,不藏私心。
三、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绝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现多元的特点,建构一套立体化的体系,目的在于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个性化的发展,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避免评价的简单化,数据的冷漠化。
日常学习及生活等表现实行个人量化计分,个人量化分的总和就是小组的得分,最后算出平均分,每周公布一次。根据一个月的量化结果选出星级小组和星级个人,进行表彰。最受同学家长欢迎的形式就是拍个美美的生活照,在校报上展览。而每月一评的最美学子和最美团队的依据就来源于平常的量化。折桂者会被推送到学校公众号里,是倍感荣耀的一件事。
四、用好数据,让管理活起来。
对个人和小组量化的结果,作为学期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为了能体现量化的即时性,我就把它用来作为排座位的一个依据。通常我们的座位是按区域划分,六个人一组就是一个区域,每两周调换一下座次,小组按量化得分的名次依次选出小组的位置。
每当周日下午公布小组名次的时候,都是最庄严隆重的时候,也是最令人感动的时候。他们特别期待小组的量化结果,等到数据一公布,每个同学的表情都异常丰富。优异的小组露出胜利的微笑,小组成员互相祝贺,互相鼓劲;暂时落后的小组满脸的不服气,各个都是摩拳擦掌,表露出下次必须要争先的决心。
接下来就是选位置的时候了,小组六个人根据小组的名次,首先商定好属于自己小组的位置,然后按照名次依次到黑板上写下小组的位置,组长都是带着大家的嘱托,表情特别凝重。第一名无人可争,毫无悬念,组长大多是胸有成竹;而第二名以后的小组往往就不同了。原本是大家商定好的位置,以为是非他们莫属的,结果被别的小组抢先预订,几个同学一阵捶胸顿足,唏嘘不已,然后赶紧瞄准下一个中意的位置。等到所有的位置已确定,大家便有序整理书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三分钟搞定,教室里很快静下来,大家再次投入到学习中去。
经过多次的训练,大家这套程序早已熟悉,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说,我便静静地观看,那个时刻,我感觉特别骄傲,站在那里,感觉自己就像一位将军,在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千军万马,而胜利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