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杂七杂八的文章,听了一两本书,关于怎么沟通,怎么说话,有些小感悟。深感说话这件小事儿,有大学问呀。为什么有的人说出来的话,就让人感动、舒服,拉近了距离,有些人一张口,就不想听下去了。有些人说的话,让人又舒服又真诚,有些人话也漂亮,但就让人觉得假。同时,也深感自己情商常常不在线,一些话刚说出来,就想塞回去;也经常说了半天,等于没说,啥问题没解决。这些问题曾经非常的困扰我。最近似乎明白了一些自己身上的问题,也明白了好多自己的顾虑可能是多余的,反而影响了沟通效果。书上虽然教了我们很多技巧,但不一定适合每个人,而且,基本的几个原则,才是最根本的。技巧不过是锦上添花。
一,还是感受感受感受,尊重对方的感受。无论是育儿的书,还是沟通的书,提的最多的还是这点。人只有在他的感受被认同的时候,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认可的,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沟通。耐心的倾听,去理解和说出对方的感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说出伤害对方的话。这一点我给自己打70分,对于陌生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同理心,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受,但往往和熟悉的亲人,太过于着急帮对方解决问题,容易犯说教的错。甚至有时候太过着急,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很多时候,我们无需帮助,无需咨询,无需解释,需要的,只是一份理解而已,尤其是亲人。
二,也尊重自己的感受,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有时候太过含蓄,或者怕说出来不合适,总是隐藏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或者说的非常隐晦。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这样做,似乎弊大于利。这点,我深有体会。在工作中,有些想法有些感受,但自己从来不说,总担心说出来是不是不太好了,同事领导会不会对自己有想法呀。实在无法忍受的时候,也会认真措词,说的尽量婉转一些。这样的最终结果就是,思考成本大大提升,而说出去的话,似乎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沟通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其实很多时候,不妨坦诚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有啥说啥,想说啥说啥。或许成熟的最大标志,就是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懂得什么话应该怎样说吧。如何坦诚又优雅得体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还需要多多学习。
三,透过表面的现象和感受,去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这就和我们做产品,去挖掘用户真正内心的需求是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表达出来的,可能只是浅层的问题和需求,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只有搞清楚真正的问题所在,抱着双赢的态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专注解决问题,而不是争论谁是谁非。这个观念,在很多书中都提到过,我把他熟烂于心,在日常生活沟通中,常常提醒自己。因为我们经常花太多的时间彼此抱怨,说对方的过错,或者用于自责,这些对于解决问题本身,毫无益处。没事儿不找事儿,有事儿不躲事儿。专注于说事情,解决问题,集思广益,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处理情绪,效率确实提升了不少。
最后一点,也是我觉得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要认清自己。在任何一次沟通或是谈判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无目的的闲聊除外。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觉得哪里不对,觉得不高兴,觉得需要谈谈,但我们并没有想清楚,通过谈话沟通,究竟自己想要一个什么要的结果。我们学会了很多技巧,也经常说服别人,很多时候,却还是搞不懂真实的自己,说服不了自己。我们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有的人比较幸运,很早就明白自己要什么;大部分人,可能没那么幸运。在路上,就好~
送上在我怀疑人生时重新点醒我,燃起希望的一段话:
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也是基于收获法则的自然系统。在暂时性的人际交往中,你或许精于世故,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许多人具备这些次要优势,是社会所认可的人才,但是缺乏基本的品德,长期来看,他们与同事、朋友、配偶或者孩子的关系早晚会出现问题。只有品德才是交流中最伶俐的口齿,正如爱默生所说,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耳。
当然,也有品德有余却沟通技巧不足的人,但即便人际关系质量因此受到影响,也是瑕不掩瑜。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最后附上最近听的《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的思维导图,谈判,无时无刻不在,送给和我一样品德有余而沟通技巧不足的人,技巧还是需要不断实践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说话风格和思维模式,才是真正的学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