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许多时候像住久了的房子,格局不变,还真找不到陌生感、新鲜感,也就激不起愉快感。甚至还会有一种厌倦之感,于是将旧房子重新装修一下,寻找一种新的感觉。有时,我们也不妨给自己的课堂搞搞"装修"。
还是品读肖培东老师《每一片雪,都是一片灵动的思绪》,学习肖老师巧设问的技巧。
叶方碧老师的课进入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环节,为此,叶老师做了非常生动、立体的ppt,展示祥林嫂从最初给祥林家做童养媳到最后在鲁镇的的风雪夜里惨死的命运,叶老师问,学生答,叶老师再问,学生再答,ppt上每一处注释都准时出现,非常严谨,就这样,分割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和学生"互动",一问一答,连问连答,碎问碎答。课堂呈现一种单一化、模式化的节奏。
课堂虽有序的在叶老师的掌控下前行,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整个教学变得有些沉闷、平淡丶乏味,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深入思考,怎样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怎样地一问就可以荡开学生千般思维,引发学生对文本千丝万缕新的发现。让这样的主问题改变课堂模式化、单一化的格局。
针对这个环节,肖老师为我们精彩支招:
"夫权"由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那么"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观念,就交由学生自行感悟。"看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她除了受'夫权'摧残和压迫外,还受到什么其他迫害?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抛下"夫权"这一片雪花,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挥洒出更多的"雪花"。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就走进自主发现、创造的天地。
由此可见,教学的简单化、模式化和教师的提问关系极大,主问题的置入改变课堂结构,撬动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新鲜与活力。
叶老师的课堂继续深入,由梳理情节而进入赏析刻画祥林嫂"会说话"的眼睛的句子。理解其悲剧命运。叶老师先用ppt展示一句话,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然后让学生"读眼睛,感受祥林嫂的悲苦"。
肖老师认为此处可以教的更灵动些。为了激活学生,擦亮学生的眼睛,肖老师采用了留白的形式: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___,ppt上省略"眼睛"二字,变成填空,问学生:鲁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细读祥林嫂,你觉得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什么呢?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答案就有多种呈现的可能。这一问真是神来之笔,这是精湛的教学艺术的体现,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反复的阅读文本中关于祥林嫂的描写,进而提炼、概括,还一边聆听他人的想法,互相启发。这一问引发的是学生的真实思考,真带着一些好奇去看文本。并迫切想知道"真相",这样的学习扎实,又有历险一般的体验。
小处设问,激活全文阅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通过"眼睛",学生体验了鲁迅写作艺术的精彩,也看到了文学世界的广阔与深邃,这样巧的设问,就搅动了课堂"风雪",使课堂轻松神奇起来,成为一次历险般的愉快之旅。
由上面两次改变课堂的提问,可以发现,课堂的格局的确发生了不少的改变,课堂变得有魅力,有探险感。让学生真正的思考,好奇着思考,那么你的课就充满了味道。也就不再沉闷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