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我对历史的学习已经有两年了,我想我也应该把我对历史学的看法与心得整理出来,这样才能不辜负自己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才能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学习与研究。虽然我的思想、文笔无法与历史大家相提并论,但我还是希望能以我自己浅见表现历史学的面貌,表达我对此专业的热爱与敬畏。
首先,我们平常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历史?关于这个话题,如果展开论述的话是足够写一本书的。有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从古至今这几千年的人类实践历程,有多少是被我们充分研究与掌握的呢?恐怕连沧海一粟也算不上吧。而那些极为普通的、流水账式的琐碎事件,它们难道都是历史吗?所以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但过去发生的事不等同于历史。因此我的观点就是:历史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概括、总结、直至升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并不算是历史,而从这些琐碎事件中的概括、总结出的结论才算是历史,而历史学就是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与探讨。历史学的任务就是从过去的碎片中拼接、整合、总结,而不局限于对碎片的穷究与收藏;否则,历史学将会毫无意义。
其次,我们遇到比较多的就是:历史有什么用?我想,关于这个问题,不仅是专业内学生,就连专业外学生也很想知道,历史究竟有什么用。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般是抽象而空洞的“以史为鉴”。但这个答案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反对者会举出成百上千的例子来反驳你、告诉你历史不会重演,以史为鉴根本就是空话。这也没错,历史就像是一条长河,一旦发生便永不回溯,那些特定条件下发生的特定的事又怎会重演呢?其实,历史提供的不是具体的借鉴,而是抽象的借鉴。就像是唐太宗所说的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他想表达的只是借鉴隋亡的历史教训,勤政爱民,而不是借鉴具体措施。也有人认为历史的功用是从历史中找寻规律,预测未来,从而指导人类社会。当然,历史能不能预测未来暂且不论,我们先讨论一下历史规律,历史到底有没有规律?我们似乎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王朝更替说”,“物质生产决定社会形态”。但是这些规律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的范畴,历史本身是没有什么规律的。历史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原料的作用,也就是其他学科从中汲取原料,从而概括出隐藏在历史事件中的规律,为人类社会提供指导。因为人文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对人本身的研究,说穿了人文学科只有两个字——人性。我经常对我的理科同学说:“你们研究自然,我们研究你们”。说到这里,也有很多理工科学生对人文学科不以为然,认为如果没有理科,人文学科连高谈阔论的资格都没有。这其实是对人文学科一种固有的偏见。历史学科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作用就在于它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一个避风港,当理工科外出探索自然、披荆斩棘时,总要有人为你们守住脚下的家园,守住我们的根,为你们提供心灵的慰藉,为你们以后的探索提供方向与指引,为你们守住初心,点亮永不熄灭的人性之光。所以人文学科与理工科永远都是平等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构成人类认知与实践历程的全部。
再次,历史是不是真实的?我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绝对客观、绝对正确的历史。历史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无比精确,如果真的可以绝对真实的话就不需要历史研究人员了。其实在人文学科中,历史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存在:历史的特征与本质要求历史必须真实,必须客观,但由于历史主要是后人依据前人所选择的文献,通过头脑中的推演展示出来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另外就是古人的价值观念也会使历史的主观性无可避免。请大家想象一下,每一个王朝建立之初,总要竭尽所能的诋毁前王朝,从而在意识形态上树立本王朝的国家神话,构建虚拟的统治秩序。所以受宣传影响的前人总会不自觉地打上本王朝意识形态的烙印。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人知道公平的、客观的真相,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封锁,这所剩无几的真相也会慢慢消逝,而下一代人,他们没有上代人的历史包袱,并且自幼就潜移默化的受到国家神话的渲染,所以他们在记述自身所处时代的历史的时候也会不可避免的以本王朝的价值观念为自己的立场。所以我们后来的历史研究人员所研究的材料早已经过清洗与挑选,虽然在历史流传的过程中难免有“漏网之鱼”,从而引起后人对前人的质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阶级所营造的意识形态网络将会越来越严密,想要得到客观的记述也会越来越困难,这也是某些人持“历史退化论”的原因。即使是这样,我们还需要真实的历史吗?当然需要。前面我也提了,历史是其他人文学科的原料,而其他人文学科能否概括出准确的规律,就取决于原料是否“纯正”,历史如果不真实,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历史总是带有主观性,关于这个问题,章学诚的“史德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章学诚认为,史家应该将自己的主观因素压减到最低,即使不能也要尽可能的持客观立场。当然,我们身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总会不可避免的带有这个社会的烙印,但是当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时候应该忘掉自己的身份,忘掉自己的立场以及自己所接受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公正客观地将历史事实表述出来,我们要做到“为了学术而学术”,只有学术足够公正客观,才会对现实具有借鉴意义,否则,我们为迎合现实而得出的所谓的成果就只剩虚无与空洞,这样的丧失了本真的学术又有何意义呢?另外,也有很多人和我吐槽,为什么中学阶段他们学到的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呢?就比如“秦始皇只有焚书,并没有坑儒”,“秦朝没有所谓的三公九卿制”。关于这个插曲,只能这样解释:我们是一个强调统一的社会,而社会统一首先就是思想统一,如果把学界争议较大的观点都讲给初学者的话,会引起他们的思想混乱;另外中学历史教育重在通识,所以没有必要讲解的过于深入,因此对于真正致力于历史研究的人来说,纷杂又多彩的历史世界永远向你敞开;对于没有打算深入研究的人,只能是点到为止。
最后,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学习与研究历史?我认为学习与研究历史的前提是要树立对历史的敬畏态度,而不是喜欢的态度。很多人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历史,但当你进入殿堂之后就要转变成一种敬畏的态度,敬畏前人的遗物遗迹,敬畏前人的活动历程。当你真正从事研究你会发现,仅仅凭借热爱是远远不够的,这支撑不了多久,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心,一种神圣感;况且历史的本质要求我们追求真相,仅凭借喜欢能更好地还原真像吗?必须要持有敬畏的态度,论从史出,把还原真相当作是神圣的使命。当你面对前人遗留的文物时,你会愿意以一生的精力去维护它、探索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第二,要善于思考与读书。在这里我特地把思考放在读书前面,是因为现在的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不读书,而是不思考。在借阅记录中,排名前列的始终是网文小说,严肃的学术专著永远都是冷门。是因为它们很难读吗?更多的是因为现代人懒于动脑思考。所以我认为,读书不在多,而在精,也就是充分挖掘书中的内涵,并进行深度的思考。古人能以“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为何不可?另外大家总是误以为读书多眼界就开阔,但是如果你读书多但不思考的话你的眼界依旧不会有提升。眼界开阔其实就是指境界开阔,只有当你通过思考,获得了新的观念、方法时,你再以这些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时,你的境界才可以升华,眼界才得以开阔。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打破旧视野至关重要,而破旧立新的基础就是独立思考。最后,就是要善于讨论,通过研讨,交换史实、史观,才能使自己的已有认知得到加强,才能更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缺陷与不足。
以上就是我对历史学的一些看法,本文的部分观点来源于葛剑雄教授的著作《历史学是什么》,部分观点来源于我和同学的探讨,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感谢。另外,我也希望大家能对历史学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研究条件的完善,历史研究将会更加公正客观,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