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2
得到/课程/吴军·硅谷来信3
第一点,也是这类人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误把在学校时的成功和日后整个人生的成功等同起来了,并且在日后仍然按照过去成功的方式在努力。
这个体制简单地讲就是,要大量培养一些马上就能干活的标准化人才。这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崛起的时候,效果非常好,但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其实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今天学校教授给学生的内容其实太少了,虽然有些专业课程可能讲得比较深,但有些简单的基本技能,大学毕业生居然没有。
我们看到大部分学生似乎都没有特别的短板,只能说教育把学生塑造成了这个样子,看似没有短板,其实也埋没了特长。而我们生活中讲的“又聪明又努力”,通常都是以学校的标准来衡量的,可是生活中用的却不是这个标准,好几件事都做成半吊子,不如做好一件事情。这是我的第一点发现。
第二点,很多既聪明又努力的人很容易把自己限制在现有的、固定的朋友圈中。
但问题在于,在这样的朋友圈中,大家的想法太相似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是固化的,如果一个人几十年都在同样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中转来转去,完全没有意愿走出来,对自己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人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就需要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智慧、想法、生活方式、生活轨迹,再把这些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第三点,当一个人被认定是既聪明又努力之后,他自己也会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似乎接下来成功就是理所当然的,而如果遭遇了挫折,就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
学校不能教会一个人如何从战略上思考,学校不会教你如何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不会教你如何看待命运和运气,如何进行尝试,如何经受挫折的考验,如何控制风险,更不会教人如何恋爱、结婚。
他们不是不愿意去冒险,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冒险,哪些险该冒,哪些要防范。
和第三点关联在一起的就是第四点,这样的人在做决定时往往不够果断。
事实上,很多时候花一个小时、一天、或者一个月做出来的决定,不好说哪个就更好。但是花一个月做决定,就意味着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因为他们花在做具体事情上花的时间更多,而不是花在“做决定”上面。
第五点,一个又聪明又努力的人为什么后来发展不好?因为他们在一个领域的成功会导致自负,坚信自己在其他领域也能成功,结果一旦遇到挫折,就陷入对自己的深深怀疑之中。
那些既聪明、又努力,然而最后却陷入了平庸的人,其实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没有一定没有挑战过新的领域,然而想赢怕输、怕丢面子的心理却会让他们顾虑重重,动作变形,结果反而更容易失败。
当然,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意识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1、有些聪明人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误把在学校时的成功和日后整个人生的成功等同起来了,并且在日后仍然按照过去成功的方式在努力。
2、很多时候花一个小时、一天、或者一个月做出来的决定,不好说哪个就更好。但是花一个月做决定,就意味着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3、学校教育其实是社会的一个简单模式,在这个简单模式中获得优势,未必带来了真正的实力。然而这种所谓的优势却塑造了人的心态,让人陷入惯性的思维。
在竞争中超越他人原本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些人却把正常的“超越”变成苦大仇深的“逆袭”,就有点变味了。
有些人付出艰苦的努力追求成功,内心却并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只是想要凌驾于他人之上,成为所谓的“人上人”。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反对特权,只是反对自己没有特权。
很多人似乎搞错了志存高远的意思,说某某人很励志,就是讲某人赚了大钱如何如何。而且,志存高远的另一面应该是脚踏实地,然而有的人只讲励志,不看现实,给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
一个真正的有志青年不会是一个整天做白日梦的人,而是会踏实地思考自己做怎样的事情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好,同时也成就自己。
另一方面,除了立下的志向很虚幻,有些人在“励志”的引导下,还会选择一些伤人伤己的手段去追求志向。
一个人如果只能看到现实残酷的一面,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就容易陷入受害者心理之中,觉得世界处处与自己为敌,失去了开放的心态,也就失去了通过合作实现志向的各种机会。
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些模型,会产生一些期望;而现实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有自己的参数值。所谓最佳的匹配,就是模型产生出来的各种期望,和现实的各种数据恰好成比例。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如果模型和现实的比例不匹配,就会造成信息的缺失和行为的谬误。
真正强大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呢?我认为他首先要具有主人心态,无论处于什么地位、拥有什么身份,都会尊重自己,勤勉主动,正直善良。一个对自己都贬低的人,内心很难体会真正的幸福。
其次,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有能力超越世俗之见,有足够的定力不随波逐流。这些人或许像尼采讲的那样会是孤独者,但是他们拥有真正的智慧。
最后,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是遁世者,而是实干家,即便自己处于困境,也会做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