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别人我们对别人说的话是100%,而别人理解你的只有50%,甚至连50%都没有。从而我们就抱怨别人理解能力比较差,然后带着心塞的心情,又把自己的话,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讲述了一遍,这时候发现,别人好像能理解80%了。所以你沾沾自喜,坚定认为就是别人理解能力差。
其实,我们重新思考一下就会知道,当我们把同样的意思表达第二遍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去除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汇,用比较简单的词汇去替换。例如我以前当店长的时候,开会的时候总会讲到:
我们要提高门店的服务质量,提升顾客体验。(员工的反应是:N脸懵逼)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比较抽象的词汇:服务质量、顾客体验。如果改成以下的表达: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把各自专柜打扫一遍;顾客进来的时候做好三米原则;谈判的时候,可以给顾客递上一杯水;顾客买单的时候,亲自带着顾客到收银台。(员工的反应是:明白怎么做了)
这样把抽象的词汇,替换成“打扫专柜”、“做好三米原则”、“给顾客倒水”等具体动作,员工的理解程度至少达到80%以上。
当然,在网络词汇不断发达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不忍直视的歧义,看看下面的段子:
从前: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个女生)
现在:喜欢一个人。(喜欢单身)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越多越好)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越少越好)
剩女的原因一:谁都看不上。(自己看不上别人)
剩女的原因二:谁都看不上。(别人看不上自己)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判断是否有歧义,并且换成清晰无歧义的表达,不要让倾听的人去猜,现在每个人都很忙,没有太多时间去猜你的意思,特别是你的老板。
同样的,多义词的出现,也容易让别人曲解你的意思。这点在我们高考的时候,体会应该是最深刻的!!!
一个“故”,在文言文里面,可以有几种意思:
①旧的(温故而知新);②原因(问其故);③特意(故使人问之);④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当然,在现代文里面,也有很多多义词。看一下下面的段子: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明: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明: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小明: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明:是我不好意思。
这是网络上一个比较火的段子,里面“意思”有好几个不同的意思,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当有人总是含糊其辞,一段话里面包含很多的“多义词”的时候,说明这个人肯定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或者坏事了。
当然,我们没办法去改变别人的说话习惯,对于别人的话语,自己能慢慢听懂别人的“话中话”,做出最正确的回答,这大概也是情商的一部分。而从自身出发,就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说出让别人能轻松听懂的“人话”,注意,是让别人轻松听懂,而不仅仅是让别人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