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入新阶段。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简单说,就是对生态环境进行分区域差异化的精准管控,比如三江源等国家公园的设立就是属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措施。那么分区管控具体怎么分怎么管?如果地方要发展产业将面临什么变化与挑战?几年来各地的试点探索效果如何呢?
生态环境管控首先要“分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通俗地说,就是不同区域,政策不同。这其中强调的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禀赋、生态环境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生态环境治理,不搞一刀切。重庆从2020年开始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大数据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重庆卫星地图被红、黄、绿三种颜色覆盖,共划分成了818个环境管控单元。什么地方需要重点发展,什么地方需要限制开发,什么地方需要重点保护,这些都需要合理规划。使其综合化、系统化,集成在一个体系里面,实现精细化区域落地。
生态环境管理要严守“三条线”。这三条线,分别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守这“三条线”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重要前提,不过,这“三条线”的概念并不是这次《意见》出台才有,比如划定生态红线的要求已经存在多年。从2017年开始,我国又启动了“三线一单”试点,也就是在“三条线”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我国前期的这些试点和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前期最早从济南、连云港等4个城市开展试点,到后来的时候,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率先推进“三线一单”制定,再到全国分两批实现全国全覆盖。严守“三条线”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包括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比如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并引导重点行业向环境容量大、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保障条件好的地区科学布局、有序转移,同时也促进了绿色低碳发展。
打造建设美丽中国“绿色标尺”。好政策关键在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一项制度创新,严守“三条线”,有助于更加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和管理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管控不是限制,是把需要保护的区域识别出来进行优先保护,对于要重点开发的、风险比较大的区域,针对它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实施差异化重点管控。这样给发展留出了更多空间,为后续决策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同时,也更好地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一样,产业发展需求也不一样,需要按照这把“绿色标尺”,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精准管控。我们要根据《意见》,各部门制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让美丽中国的建设从细节出发,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让建设美丽中国有一把“绿色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