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针对六岁半的儿子沉迷手机,多次无法兑现自己预定好的时间停止玩手机进行提问。
老师如下回答:焦点不对,如果不调教过来的话,那么你这个问题是永远不会解决的。现在主要焦点在哪里呢?就觉得六岁半的上一年级的儿子玩手机玩得放不下,玩得说话不算话,这个是问题。然后,要怎么样的改变孩子这个行为。你的焦点完全是在这里,焦点首先是在孩子身上,第二个就是这是一个问题,然后问题需要被解决。
我们教育孩子首先要基于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因为孩子他不同的年龄段的内在的需求不同,不同的年龄段,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也不同。像6岁半的孩子,0到7岁在信念价值观形成叫做应激期,那么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是比较依恋的。越小越依恋。那么手机对于孩子来讲是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孩子本应该依恋父母的时候,不依恋父母,有没有父母都没有关系,反而会愿意渠道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面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有父母的真的真实的世界跟虚拟的那个世界相比真实世界的吸引力不够大。还是虚拟的世界游戏里面的那个世界手机里面的那个世界,对孩子来讲吸引力更大。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反思了,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你来沟通?不愿意跟你来亲近呢?为什么呢?你平时都是跟孩子怎么去沟通?怎么去互动的?跟孩子有没有心灵的交流?还是说你只是一遍一遍的去要求你的孩子。对孩子有诸多的不满,给孩子很多的负反馈。人事怎样的趋乐避苦呢?
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如果跟父母连接让孩子感觉到苦感觉到不快乐,那当然不愿意跟父母连接啦。那可能手机就好玩一些嘛。手机里有一些小游戏,小漫画,有一些有趣的东西,然后孩子会觉得手机里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探索啦可以满足她的好奇心啊,所以这个时候。听到这里我想**就明白了这一点,其实根本就不是要去搞定孩子。焦点是我要提升我自己。我怎么样的令导在孩子的心目当中,变成一个非常愿意亲近的一个妈妈一个非常有趣的妈妈,一个很好玩的妈妈至少比手机要好玩的妈妈。
六岁半的孩子,他的可塑性还是非常强的。就是一般,在青春期之前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就是很容易调教过来的。那到了青春期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越来越弱,孩子更容易受同学啊,朋友啊,社会呀,受这些影响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孩子童年的时光。就是他的十三岁之前的那段时光,我们做充分地做好了自己,那我们的智慧的东西,孩子就会传承,反过来,如果我们和的非常的焦虑,非常的匮乏,那么孩子也会传承这个部分的。
另一位妈妈的提问:因为高一的儿子经常玩手机,感慨自己已经学习改变两年了,孩子没有任何变化。
高一的这个孩子也这样,这个怎么回事儿,高一的孩子呀,他已经要进入成人世界了。如果在他的童年少年的时候,父母给他的心里安装了一些思想病毒。那么这些思想病毒像木马程序一样的现在已经在她的内在运行啦,别管孩子,还是那句话,先来给自己杀毒,我的人生里面有多少思想病毒啊,我的木马程序有哪些啊,我还是先搞我自己。然后这个时候也要信任到我们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的允许他们去体验。就算孩子体验了颓废,那又怎样呢,难道我们没有颓废过,没有绝望过吗?
做父母一定要把有一个部分超越的就是:觉得我的孩子这样子不好,就是见不得孩子不好的行为,这样子孩子真的不好。当下他在体验。我说了在体验你眼里的颓废也好,在体验你眼里的那种自暴自弃也好,你让他去体验它充分体验了我体验完了自动会放下的。他又会去追寻新的东西去追寻新的图片,我们只是需要给孩子的成长创造环境,因为我们是孩子成长的一个一个背景嘛,家庭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环境,我们要的不是说是去替孩子着急。他是主角,他都不着急,你急什么呢,你要急就急你自己!
**说我都改变了两年了,这孩子怎么还没变,那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就变得没有变了,因为你的改变是希望能够去影响到孩子,你有这种企图心的。这个根本上你就根本就没有变过来。你这个变好像是为了孩子似的,或者说你这个变是变得对孩子有要求就。这都不是真正的改变,这是你以为你变了而已。
好好修炼自己,要感谢我们的孩子给了我们再次成长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些熊孩子我们一辈子就稀里糊涂的就把我们的生命用光了,真的是要感谢我们的孩子的他们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再来审视自己的心灵!然后再根据孩子他的这个成长的节奏,我们也相应的做出我们命运的改变。所以熊孩子们都是来成就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