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看完了安意如的《再见故宫》,记不清是第几遍,但是每次看书都为她对文字的驾驭所惊叹,她对史的看法与众不同。她沿着历史的轨迹,将紫禁城所经的几百年,缓缓展现……
对于故宫,我更喜欢称它是紫禁城,因为这座城在我心里仍是以那个时代的姿态而存在的,神圣,庄严,甚至是一丝不苟。对它一直存在着一种莫名的情怀,也许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见证了无数个时代,诉说了历史的往复和人间的悲喜。白云苍狗,只有你岿然不动。
它的修建它的背景并不想说太多,因为这是我们熟悉的故宫,但是熟悉或许是因为古装剧几乎绝大部分宫廷剧的背景都是故宫。可这又是我们陌生的故宫,陌生是因为它的演义太多,以至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它的真面目。《再见故宫》也可以说是众多演义中的脚本之一,安意如沿着历史的脚步,将紫禁城历经的几百年,缓缓展现。从端门到金水桥,从太和殿到坤宁宫,再从西六宫到御花园。从建筑形制再到礼仪典章。
前不久看过《如懿传》的缘故,让我再读到有关乾隆和孝贤纯皇后的时候更加深刻。她并不像还珠格格里的皇后那样的小气,也不像如懿传里所描写的那般心狠手辣。她安分随和,平易近人,精明内敛,大气温柔,懂得举重若轻,恩威并施,不动声色。她赢得了他的敬,他的爱,乃至他余生铭心刻苦的思念。他不惜逾制,为她举行史无前例的国丧,不惜叫人凿开城门,动用万千人之力,只为将她薨逝前所乘的御舟“青雀舫”运进城内。我本以为帝王之爱不过是转瞬即逝,不过是建立在利益之上,却不曾想到是这般刻苦铭心,让他都可以放下帝王的尊严,尽情宣泄内心的遗憾与对她的眷恋。这也注定了继后那拉氏的悲剧,不知道对一个人有多绝望,才宁可断发要出家为尼,也不愿意再维持表面,放弃已经享受着皇后至高无上的荣耀。不爱就是不爱,他最真挚的情感俱已托付孝贤,无论那拉氏怎么努力,她都注定无法超越、取代这些已经作古的人。回忆才是最伤人,随着时间,最后回忆里选择性的剩下了美好,甚至已经成了虚构的完美。他们都没有错,要说错,错在他们都太认真,太认真的去爱。
另外一位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崇祯皇帝。 我本以为亡国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不曾想过他确是生不逢时。在位17年,他事必躬亲,他勤勉自律,可山歌看似如故,却早已换了人间。他无法阻止清军的铁骑踏上他的山河,倾国之力打造的宁锦防线失守,灭顶之灾不可避免。他登上煤山,自缢于槐树之上,死前自去冠冕,以发覆面,自觉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他的气节令我惊叹,能有几个帝王做到以身殉国?
李少白先生在书中的配图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他的镜头下紫禁城更像一户寻常人家,细致又不是风范,每一张图都仿佛带着情感,诉说着一个个故事。一把锁一棵树,平凡却又不平凡,见证着朝代更迭,诉说着紫禁城里的悲欢离合。
有多少欲说还休事,尽付与无常。
我没有去过故宫,但总有一天,我会走进我心中的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