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们的海盗船长居然会以被家暴挤上了微博热搜,有网友调侃讲,男人家暴女人犯法,女人家暴男人也要追究责任。甚至有6万多网友请愿《海王》开除Amber。在家庭暴力中,夫妻家暴、父母对子女的家暴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但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暴力却隐藏在家庭细节中,极易被人所忽视。
一项来自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表明,当家里有不止一个孩子的时候,年龄较大的孩子往往更倾向于欺负后出生的兄弟姐妹。该研究团队的负责人Dieter Wolke说,“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欺凌往往被父母和教育者看作成长中很正常的一部分历程,但实际上它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而且是家庭暴力中发生最为频繁的一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欺凌会导致长期的不良影响,比如孤独、犯罪行为或者精神健康问题等等。”
兄弟姐妹之间的暴力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家庭暴力形式,这种暴力比父母虐待和校园欺凌加起来还要更为普遍。在这方面,很难获得详细的国家统计数据,因为兄弟姐妹之间的暴力行为很少向相关组织报告寻求法律援助,而且一旦报告,也往往会被认为是家庭内部问题,在法律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据美国的多项调查数据显示,任一年内都约有1/3的儿童遭到兄弟姐妹拳打、脚踢、猛推、牙咬或其他形式的攻击。当儿童长大离开家时,1/2到3/4的人至少一次成为兄弟姐妹身体攻击的受害者。尽管这些行为中有许多是在拥挤的汽车后座上相互打闹,或者是偶尔用玩具当作武器打闹,但相当数量的攻击行为挺严重,甚至反复发生,可能导致割伤、擦伤、骨折或牙齿脱落。这种身体虐待常常伴随着频繁的情感虐待,恐吓、嘲笑、贬低或威胁。
电视剧《都挺好》中,明成因对明玉拳打脚踢而上了热搜,网友热议心疼明玉,想进电视机里揍明成。然而在只想喝手磨咖啡的苏父眼中,明成明玉从小就是这样打打闹闹,反而觉得明玉小题大做。
3%到14%的年轻人表示曾被兄弟姐妹用枪或刀威胁过,其中一些好斗的兄弟姐妹也会对父母大发雷霆。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儿童是美国家庭中最暴力的人。”兄弟姐妹之间的暴力即使这样普遍,但父母们却普遍认为这种暴力是无害的。
兄弟姐妹之间的暴力之所以常被忽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暴力的界限不够清晰。言语上,肢体上,精神上都没有明确的界限。
电视剧《请回答1988》因为足够温暖有爱,而被我们忽视了脾气暴躁的宝拉对妹妹德善的暴力对待。因为电视剧搞笑温暖,因为像极了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相处的日常,姐姐长相清秀,学习优异,被父母偏爱,是弟弟妹妹的榜样。就连每年的生日,都是凑着姐姐的生日一起过。大家是否还记得父母为了省蛋糕,唱完生日歌之后,拿掉姐姐的蜡烛,再换上代表德善年龄的蜡烛。剧中的德善委屈的大哭,父母反而怪德善不懂事。
读过阿德勒心理学的人对“出生次序效应”这个概念应该都不陌生,指由于出生次序不同,父母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由此形成孩子不同的人格和行为特点的现象。
在阿德勒看来,如果家中的次子女更为合群而且讨人欢心,哥哥姐姐便会感到缺乏温情。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欺骗自己,固执地认为自己不受重视。他会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正确,行为也变得越来越糟糕。他因此受到更为严厉的对待,于是更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他是被打压、被弃如敝履的那个。由于感受到自己的失落,他开始调皮捣蛋,搞各种触碰规则的事情,被逮住被惩罚,从而也就有了更多的事实向自己证明:没人爱他,每个人都与他为敌。
美国一项研究测试了20名遭受家庭暴力和23名没有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面对同一幅显示愤怒面孔的照片。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儿童的杏仁核活动水平比较高,没有遭受过暴力的儿童的杏仁核活动水平则明显比较低,而且杏仁核的应激程度与暴力事件的严重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遭到深爱和信任的人虐待之后的孩子,产生的将会是更为隐秘和危险的后果。达尔文曾说过,任何一种形式的痛苦或折磨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都会导致抑郁,削弱行动的力量,但它能很好地使一个人保护自己免受任何巨大或突然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生二胎需要经过老大同意吗?你怎么看?”傅首尔在辩论时讲,“当一个孩子手里有一百颗糖他怎么会介意分享,当他手里只有两颗糖你又凭什么要求他大方。”父母们常讲,你是老大,要懂事,要让着老二。其实远不止“长兄如父”,父母这时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老大的心理调适,不是每一个老大都想要一个弟弟或妹妹,这时的他也许充满了不安和自卑,就像首尔说的那样,“妈妈,在你心里是不是我不够好?”
詹青云说,其实父母这个身份是最需要考试的,生第一个孩子时没有办法做这场考试,到第二个孩子了,可以考一考了。”
父母必须认识到物质上的客观分配绝不能代替情感上的不偏不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最渴望的不是多出的那块糖,而是来自于父母心底那份特别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