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未能实现的计划
我买了元旦回家的火车票,所以在此之前必须把手头的工作处理完毕。
按照计划,我奋力赶工,加班加点出手了四五件大活,只剩下一件需要协调的事情未能完成,但不影响大局,原本以为可以顺利回家。
不想,节前最后一天,早上临时接到一个棘手而重要的任务,中午也没休息,连轴干到晚上十二点才初步完成。这样,我的整个计划都被打乱,回家也泡汤了。
02 计划执行中的干扰
生活中,总是遇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场景,就如侯世达定律指出的,“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这就带来了一对矛盾,计划需要稳定执行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变化却会打断计划,需要计划按照变化进行调整。
如何恰到好处地处理计划和变化的关系?我感觉可以借鉴计算机程序中的“挂起”模式。
即,执行中的计划,遇到不得不中断的变化时,要把计划先“挂起”,优先处理紧急事项,等紧急事项处理完毕之后,要第一时间继续执行原来的计划。
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我们经常会犯三种错误:
一是计划中断之后,非常容易放弃。这种情况在中长期非强制计划中经常遇到。比如坚持了一个多月的跑步,会因为短短的两三天出差而永远放弃;一本坚持读了一两周的好书,会因为一两天的中断而永远搁置;一个坚持了两三个月的戒烟计划,会因为抽一根烟而彻底破戒,等等。
二是计划中断之后,时间未能调整。原定计划由于中间插入别的紧急事项,整个安排和时间都需要相应改变,如果没有及时调整,计划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就会变差。
三是计划中断之后,外界条件变化。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原定的输入条件和背景可能会发生变化,或者出现新的情况,这时必须对计划进行大的优化,适应新的变化。
03 不变的东西
计划要随变化而变化,但是计划的严肃性却要坚持。那么,在一个计划中,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必须坚持的是什么东西呢?
一是计划要实现的目标。这是计划的终极目的,比如要攒够买车的钱,要减肥20公斤,要戒掉烟瘾,等等。对文章开头的例子来说,这个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第二天按时登上回家的火车。只要任务没有消亡,目标就依然存在,这是必须坚守的阵地。
二是计划的主要节点。每个计划总是包含关键的节点和任务,要死死扭住阶段性目标,即使中间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突发事件,但是关键节点都要尽量守住。
三是计划中断后的补偿。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这是我们不能控制,而且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但是计划被打断和延迟之后,能否抢回时间和进度,却是我们可以控制和调整的,必须要有补充机制。
小结:计划遇到变化,变的是前进的节奏和方式,不变的是前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