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区门口出发,右拐200米左右,有一家锅盔铺子。店面极小,不足3平米的样子。生意却是极好的,不管刮风下雨,都是络绎不绝的人。有时排队排得老长,一直延伸到楼那边的草坪上去了。
我有时和惠子经过那儿,时间上也不赶,也会加入到长排队伍中去。惠子则转身进入隔壁的美甲店,从美甲里出来,我的锅盔也正好送到手里。
惠子自幼在重庆长大,口味重盐重辣,爱吃椒盐的。椒盐味儿的我吃不惯,觉得太咸。葱香味儿倒是不错。肉馅儿的最好,不过每逢排队到我时,肉馅的早已卖光了。老板娘便会笑着说,不好意思,下次啊,下次一定多弄点肉。
等到下次,肉馅儿的依然卖的精光。
不管生意多忙,锅盔铺子里一直都是店老板和老板娘两个人,陕西口音,四十多岁的样子。揉面是个力气活儿,由老板负责,将一团团发酵的面不断在手中搓弄。揉到差不多时,就放在一旁醒着。
老板娘呢,则根据顾客的需要,甜就放糖馅儿的,咸则是椒盐馅儿,在心里默默记下顾客的吩咐,才将醒好的面团三下两下,抻宽拉长,有时成海棠叶状,有时成鞋底样,最后再摇动一铁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凿成了筛状的孔,盒子里面装着芝麻,多几下少几下,都可随意。
这一切在三两分钟完成,便将面食迅速贴进了炉膛里。
大约也不过三两分钟,师傅便用专用的钳子,轻轻从炉膛里将体积增大近一倍的锅盔取了出来,直接递给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这时候的锅盔,外焦里嫩,松软适宜,拿着似乎有点烫手,吃着却感觉挺好。
◆◆
锅盔是陕西八大怪之一。
相传武周时期,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无烹调用具,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故取名锅盔。
因为其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在张庄、广育路南口、西关、东关都有很好的摊点。
锅盔夹猪头肉混在一起被称作绝配,将猪头肉大刀切块,夹入刚出锅的锅盔里,热腾腾的面香将肉香烘托到了极致,而肥肉的油腻又被锅盔吸纳化为无形,又香又酥、吃起来非常过瘾。如果旁边有面条的小摊,您一定要盛上一碗,放上黄豆、韭花、芹菜段,再来点辣椒油,那就齐了!
右手边面条晶莹透亮,汤热气袅袅,;左手执装得满满的猪头肉锅盔,即使不饿也会舌下生津了。猪头肉肥而不腻,浆面条圆润温胃,虽然是街头小吃,但香味儿并不逊色。
想到这,不自觉的咽了咽口水。拉着惠子直奔卖面条的小摊。一口锅盔,就着一碗热面条,呼啦啦吃了个精光,摸摸圆鼓鼓的肚子,打一声饱嗝,满足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