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胜于言1
拿到《行者》纯属偶然,春节儿子读大学回来买了两本,一开始也没在意,置于书架,束之高阁。可以说3月、4月工作比较繁忙(当然也是自找的)。闲暇之余,就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六小龄童章金莱先生写的自传,读了此书弄清了六龄童、小六龄童和六小龄童的关系,整本书贯穿着西游精神,路途慢慢,前路遥遥,人的一生在不断地行走中,有时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有时一马平川,畅通无阻,有时磕磕绊绊,踉踉跄跄,一帆风顺的时候总是那么少,时刻要一路努力,披荆斩棘,去寻找,去实现梦想的真经。作者在序言中写到行者再行,回望自己57年的艺术人生,如凤凰涅槃,再获重生。
一、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作者也是如此,幼小孱弱,失去亲人,那种苦痛,没有亲历,也许无法感知。父母寄予厚望,但有些东西不是打出来的,也不是逼出来的,不需要强求,一切都是处于自觉,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作者的亲身经历曾经提到,如果你是千里马,就不要消极等待伯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苦短,一念一生,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二、志存高远,笃定前行
书中有一节:本领过硬,才敢挑战玉帝。在不满于现状的时候,我们的有底气、有实力与现实叫板吗?我们该有一个怎样的行走方式?
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人生的“玉米地游戏”:人生如同玉米地,我们都在力求安全地、最快地穿越玉米地,到达神秘的终点,同时,手中的玉米又最多。这里包含了三个生存要素:速度、效益和安全。
那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人生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时,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是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
哈佛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
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胸怀大志,目标明确。这是孙悟空的一个很宝贵的品质。五百年前的修行,让孙悟空省悟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其实比不上在天宫里的任何一份差事,但孙悟空热爱这份差事,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漫漫征途,孙悟空和师兄弟们一起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路上降妖除魔,扶弱济贫,最终护送唐僧到达灵山,立下赫赫功劳,成就了辉煌的事业。所以,他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也是实至名归,功德圆满。
无论你身处何位、事业大小,只要你胸怀有志,目标明确,加上认真执着的精神,一定会把每一件事做精、做成功。
三、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组建了一只取经团队,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支由四个性格各异的人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而组成的团队。唐僧在团队中是德者居上,孙悟空是能者局前,八戒和沙僧是劳者居下。团队分工明确,用人所长,凝心聚力,使大家各自发挥,从每一件琐碎事情干起,尽心尽力,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最终完成了西天取经的壮举。 其实,每个单位都是一个团队,团队是个人组成的,个人有目标,团队有方向,个人和单位才能发展。有了方向,团队的每个成员才能走在同样的路上,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朝着方向前行,就能整齐划一,就不会像无头苍蝇打乱仗,团队的每个人就会有序的干好各自的事情,最终就会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
书中作者讲述了很多故事,努力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不过分追求完美,知恩图报,挑战自我,砥砺前行,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净土……都需要我们三思!!!
读书,且行且思,不管你做什么事,一定要快乐!一定要享受过程!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默默努力的人,我们的每一次努力与付出,都会在将来的的某个时候得到回报,要坚信,沉浸于书中的岁月,自会沉淀、升华和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