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很多年前,我初闻此言,不知其所谓,旋即一笑置之,认为不过是故作高深而已,与另一句俗语“天机不可泄露”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后又过了许久,出于兴趣,断续的阅读了一些佛家典籍,其中每每读到幽微精深之处,都有一种言不尽意之感。
这种感觉,不知怎的,让我想起当初被我一笑置之的言语,再次浮现于心,萦绕于脑海之中。
隐隐约约的,似乎对此言产生了一种认同感。或许,并不像我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浅薄。
于是,我时时独自深思苦索,或与人唇枪舌剑,又或暗暗反顾当下,以格其意致其理。
其意简单,其理却难以捉摸与述说。一如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一. 语言与思考
人类离不开沟通,而沟通离不开语言,这个世界上的语言按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成三种“语言”,即:人与人沟通的语言(即语言)、人与自然沟通的语言(自然科学)、人与机器沟通的语言(计算机程序)。这三类语言,我们都非常容易察觉并理解其形态。但世界上还有一种语言,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着,却很多人从来未曾察觉其存在。这是一种什么语言呢?这就是“心语”,即我们自己与自己沟通的语言。
我们每一次的起心动念涌现出来的皆为心语。在这里,也许有人说未必,如脑海中闪现的图片或事物意象,不能算做是语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语言包含的不只是口头和书面文字。手势、图片、视觉意象、手指运动,任何我们有意识地用来作为符号的事物,在逻辑上来说,都是语言。因此符号皆为心语,而心念势不能超脱符号所表达的意象而存在,故心念皆为心语。
既然心念皆为心语,而由一系列心念所构成的思考,则必然也是一系列的心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语言是思考的必要,没有语言我们就无法思考,故也无法沟通。而自我的沟通,是人与其他人、自然、机器沟通的基础。只有与自我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才能与外部进行更高质量的沟通。
因此,我们得出了语言是沟通的必要,而语言也是思考的必要,所以我们所掌握的语言及其水平决定着思考和沟通的质量。在这里,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我用“聋哑人是怎么思考和沟通的(这里只是陈述事实,并无它意)?”研究事实来阐述。
从与人沟通来讲,聋哑人大多是以手语来表达,而手语相对于语音,首先它们之间的效率是显而易见的,用嘴说肯定是比用手费力的比划要轻松快速的多。而且用手比划很容易因内容的复杂,以及身体、环境的干扰,非常容易造成无法表达或错误表达,适用及准确性也不及语音。
而从思考方面来讲,聋哑人在掌握了手语以后,其思考过程也是以手语作为心语来思考问题。而手语的特征,势必会降低思考的效率。而面对复杂的问题,心语也很难完整的表达及思考。
从上例中,我们知道了心语,对语言的重要性也已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了。但似乎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彼此之间用来沟通的。而所谓心语是“自己与自己”沟通的语言,好像比较拗口,也难以理解。接下来,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那心语沟通的是哪两个对象呢?
我们都知道自我是我之存在的根本,没有自我,也就无所谓我。基于自我,通过身体来感知现实世界,从而形成精神上的认知,而自我也常常以既有的认知去理解现实世界的感知。而我们都知道,自我的认知与感知是常常不一致的,这两者的平衡协调过程,必然要产生思考。当然,如果这两者不存在不一致,那是什么情况呢?那就是自我认知与感知完全一致,既然完全一致,也就不需要起心动念了,更不需要思考。
既然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必然产生思考,而思考又是基于心语,那心语沟通的两个对象就知道了,一个是基于自我认知的精神世界,一个是自我感知的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的沟通就是由心语来承担。但心语毕竟只是一种符号意象,就像用手语不能表达一些非常复杂的内容。在两个世界的沟通中,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信息损失。
到了这里,我们已经完全弄清楚了心语的作用,以及其沟通的对象。由心语沟通的对象看来,不仅仅其语言是重要的,而且其自我的认知与感知更是重中之重。一切沟通的基本,最后都归结于自我的认知与感知。关于自我、认知、感知,之前已经详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们只要明白其跟心语的关系即可。
语言在沟通过程中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怎么来提高语言的水平呢?我们都知道,语言的本质就是信息,香农的信息论里已经阐述的很透彻,我当然不可能在这篇文章里再去述说一遍。但我在这里简单列举了一些在沟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顾名思义。对于一些不熟悉或高度抽象的词语,就通过简单的几个字进行想当然的联想并加以解释,并自以为是正确的理解。这种错误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犯的,在沟通过程中首要解决的就是这类错误。
以义造名。这是顾名思义的反过程,顾名思义是看到名称就去猜想其意思,不去查看具体的定义。而以义造名,就是在沟通过程中,沟通者通过捏造一个词语来表达某个意思,却并不加以注明和提醒,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在沟通过程中“顾名思义”了,结果,很有可能是“驴唇不对马嘴”。
不做清晰度测试。汉语的信息量大,语法简洁、灵活,带来的就是语义模糊。并且我们在沟通中,经常是重表达、轻倾听,表达者滔滔不绝,不是为了对方理解,而是为了对方回应;接受信息者,为了表现自己不是傻子,在接受信息时,自以为听懂了,这些都加大了模糊性。
二. 倾听与表达
任何沟通都是为了达成共识。而为了达成共识,我们须要先学会倾听。就如,我曾在某篇文章上看到过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人没有照相机,所以他们想找一个人时,都会给这个人画像,画的越像,那么找到这个人的概率也就越大。
我们的倾听,不仅仅是对它人的倾听,也要对自己倾听。只有对自己有效的倾听并达成了共识,那么对他人的画像才会相像准确。如果自我感知和自我认知不能达成共识,那么其思考就不是有效的。由此,即使我们认真去对他人画像,那画在纸上的,很可能和你所倾听的不是同一个人。
那要如何来倾听呢?我们除了需要把对方的话语听完整之外,还需要感知其情绪、环境等,需要采取批判性思维来进行分析话语的意义及其背后的目的,而不仅仅只是了解其表面上表达的内容。同样,对自己的倾听,也要遵循客观的自我感知,来追求符合自我认知的共识。
实际上,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的去倾听,我们所感知到的信息总是会出现损失和偏差,这种损失和偏差很大部分是由于两种语言,即我们所听到的语言和我们的心语之间的翻译所带来的。两种语言的翻译是不可能完全等同的。这种损失和偏差,总是会影响我们去进行正确的思考和表达。
反之,亦然,我们在表达过程中,也是思考所进行的心语到发出声音让别人听到自己语音的过程,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去思考和表达,我们内心用心语所想的,在转换成我们人与人之间所表达的语言过程中,也总是会带来损失和偏差。
这种在沟通过程中,语言感知和转换过程中所带来的损失和偏差是我们沟通过程中主要的障碍之一,我们无法绕过这种障碍。即使我们努力的去降低这种损失和偏差也是非常困难且低效的,毕竟,我们每个人既有的认知,根本上是不同的。
但我们不要因为有着这种无法越过的障碍就不去思考和沟通。而且,正是因为有着这种障碍,我们才更需要去思考和沟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去跟自己和别人达成共识。
最后,我们在倾听和表达过程中,会避免不了争论,而争论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因为质疑,或各自的主张不一。我们如何处理这种争论,常常决定了一次沟通的质量。那么我们面对争论,该如何处理呢?
一般来说,主张的不一,肯定会带来对方的质疑。我们分析一个主张或质疑是否合理有效,我们得看它是否有佐证,如果有佐证,我们则需要分析其关联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如果这三者都齐全,那这就是一个有效的主张或质疑,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并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
我们一般不能自己提出一个主张,而让对方去举证这个主张是合理有效的。也不能自己提出一个质疑,让被质疑方去寻找佐证来证明这个质疑是合理有效的。明确了双方的举证责任以及举证的三要素,很多的争论就能从看似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如抽丝剥茧般的处理,从而构成有效沟通,促进双方达成共识。
三. 沟通模型
为了加强我们对沟通的认识,我构造了一个模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