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你的灯亮着吗?》,作者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主线,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学会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领域的关键。我受益匪浅,和大家分享。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但是很多人第一步就错了。不信的话您往下看。
01谁遇到了问题
到底是谁遇到了问题,这是我们每当要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这样做是为了:
1.确定服务对象,也就是弄清楚解决问题是为了让谁满意。
2.为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提供一些线索。
大家一起来看一个故事,有一个写字楼大厦,一共有73层。虽然这座大厦还有很多空房子没有租出去,但是现有的电梯已经不能满足租户的使用了,关于电梯的投诉很多,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提高电梯的服务质量。
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般的情况下,很多人会提出一些显而易见的措施。
比如说增加一新的电梯,或者改造现有的电梯让它可以容纳更多的人。
比如改善现有的服务措施,让大家减少去其他楼层的频率等等,这些比较常见的措施,它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电梯的使用者,但是如果向我们求助的人是房东呢,房东愿意增加成本吗?
显而易见的是房东并不乐意接受以上建议。他希望让自己的收益增加,而不是成本增加。如何让房东满意呢?
比如说在电梯口附近贴出一些标识,走路可以消耗多少的卡路里来提倡大家走步梯。
比如提高租金,这样就可以少一点租客。
还有让大家知道这座大厦非常受欢迎,人流量非常大,增加广告收益。
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清楚到底谁是问题的提出者,我们很有可能会给错答案,大家同意吗?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急于解决一个问题,而不去思考问题,这样只会让我们南辕北辙,浪费时间。
只有弄清楚问题的所属人,才能提供更多线索,并对症下药。但是仅仅思考谁的问题是不够的,关键是问题到底是什么?
02问题到底是什么?
有一家咖啡店生意很好,这家店的咖啡很纯正,服务态度在业内享有盛誉。有一次创始人分享创业故事我刚好是台下的一名听众。
他说:“做生意的人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顾客就是上帝。在这句话的引导下,许多人把满足客户的要求当作提高业绩的方法,这一点我很认同。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规则,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达到双赢的效果,不是为了顾客的要求牺牲自己的原则。
创始人举了一个例子说:“客人要求要汉堡,我们不会因为客人说想吃汉堡或快餐就提供给他,但是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虽然客人说想吃汉堡,但本质问题是他肚子饿,汉堡和咖啡不搭,但是我们可以提供精致的蛋糕点心。”
关键是问题到底是什么。
我们经常第一反应就是解决问题,其实应该要深入分析问题。也许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但是我们都可以做到三思而后行,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当我们自认为看清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其实已经走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我们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是因为我们看错了问题,我们的答案肯定是错的。
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问:问题到底是什么?
03关键是定义问题!
问题解决过程就像一根无限的链条,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就会有第二个问题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中产生。
不要试图转移问题,短期看这是一个让自己轻松的机会,但是别人根本不了解问题到底是什么,怎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剃刀片的产生刚开始是为了满足男士剃胡子的要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男士已经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但是研究表明大部分女士会在帮男士收拾刀片的过程中受伤。
对于剃刀设计者来说,他只考虑如何让男士更好地剃胡子,让产品大卖,并不会想到第三方。
因此,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很重要。
那么消费者要如何反映这个问题,才能让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呢?
不同的问题表述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如何让看问题的人与提问题的人相互理解?我们需要从问题的定义入手。
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在任何一个问题定义中,都有几百个点有可能被忽略。如果连三个疑点都找不出来,那么你要么是不会思考,要么就是不愿意思考。
回到案例来看,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让女士不受到剃刀的伤害?
设计师会想:是我的刀片太锋利了吗?那男士怎么没受伤。而且,刀片本身是锋利的,因为它是为男性刮胡子服务而产生。那我在刀片是加上一句标语:刀片锋利,请小心收拾!
字该多大,为了显眼要不要涂色?涂色要用什么材料?材料是否有害,让男性受到染料毒害会不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对方是还没开始学习的儿童或老人不识字怎么办?
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
我们回过头看看这个问题的定义,应该改成:如何防范与剃刀接触的人受伤?
如果想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试试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
试试变换不同的重点看看。“如何”“防范”“剃刀”“人”“接触”“受伤”这几个关键词我们逐一分析后就会发现,重点不一定是在“如何”,而是“接触”。因为受伤这个结果一定是在接触的过程中发生的。
如果我们把问题的表述重点放在接触的过程,那应该再次下定义:如何让我们在接触刀片的过程中不受伤。
现在我们来分析刀片的接触过程,这个过程的要素是人与刀片。
我们先从人开始,如果事先知道刀片的锋利程度,我们在接触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带上手套,事实上那些没有受伤的女士很大部分确实是戴上手套整理家务的。这个办法对成年女性的可行度较高,但是这个办法无法保证贪玩的儿童和有好奇心的老人。
那我们从刀片入手分析,刀片本身的锋利程度不改变,因为它是用来剃胡子的,而且它的服务对象——男士们并不会受伤。但是男士们把它直接放在桌上,收拾家务的人就有可能受伤。那有没有办法让男士不随手放刀片,而是放到一个有外壳保护的地方呢,就像眼镜盒一样的。
后来有一天,真的有人发明了新办法:新刀片用小包装装好分售,用过的刀片取下后也装回小包装,小包装可以循环使用。
事实上发明这个小包装并不难,关键是找到问题所在。应该说,关键是设计者找到问题所在。
也许设计者从来没有用过自己的刀片,他的胡子是理发师帮他剃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还得要把问题表述到位,否则,设计者还以为自己的刀片太锋利呢。
04看问题的角度与深度,决定了我们是否在做无用功。
让我们与众不同的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我们的深度思考力。
遇到问题先思考:谁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怎么做才能帮助他走出困境;其次,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最后我们再研究问题的表述是否恰当,弄清楚问题的定义,我们的方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台词:我知道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忙于生存或者急于死去。
忙与急都不是我们追求的生活态度,无论我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都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是否能清除阴霾的关键是看到问题的真相,不怕麻烦的底气源于我们真正战胜它,不要急,我们从看清问题开始。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