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关于科研
共四本书《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美)、《理科生的人生设计指南》(日)、《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英)、《“研”磨记:一名博士生的回忆录》(美)
四本书都是国外著作,除了涉及学术体制略有不同的部分外,大多数内容还是有参考价值的。《有》和《理》两书的重点在于科研职业规划方面的建议与指导,如读博士后的选择,进高校还是到企业就职,经济条件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考虑等等;《给》则偏重研究生学术生活,给出一些更加高效的学习、阅读、写作和报告相关的建议;《研》则是一本关于作者博士经历的编年史记载小书。
科研其实是一场“智力冒险”,科研活动就是对新领域的挑战,是反复的尝试和失败。
“学术如生活,根本就没有“会”与“不会”之说。既然如此,那又何来“适合”与否呢?生活与学术,就其过程而言没有本质的区别,终是一片江湖。学生也好,教授也罢,时间虽有长有短,但无不尽是过着学术的岁月,浓缩着生活的痕迹。”
博士生涯是科研道路的基本训练,但没有人是非做科研不可的。科研是值得尊敬的,像任何其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一样。如果你选择了读博,你就必须接受“研”磨的现实。也许寂寞繁琐而漫长的追求自我价值的科研过程,就是科研最大的意义所在。
具体笔记参见关于科研的思考和读书笔记和读博是一种生活方式
7.《混在美国名校》海攀/著 (2015)
读书笔记摘录
故事多跌宕,人生多曲折。
当小混混郑卫拥着女神拿着糊弄到手的国外著名大学的offer时,他肯定没想到美国的大学不好混,也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会有怎样的狼狈或辉煌。当富家子弟兼女神小静接受小混混的表白时,她可能不知道人生的转角会来的如此悄无声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真正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也许就是你身边最近的那几个人。
你无法想像要承受多大的孤独与痛的领悟,才会明白并珍惜与同伴的友情和羁绊,才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苦难会毁灭一个人,同样也能成就一个人。
要经历多大的痛,你才敢直面人生?
8.《我也曾经上班一个礼拜就辞职》萌大夫精神病院/著 (2014)
读书笔记摘录
在这本简短的自传中,作者却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和细节向我们展示了所谓文化差异的含义。在此必须感谢作者的直言不讳。跟很多其他读者一样,我也敬佩作者率直的个性。同时,我也看到不少读者的负面评价。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完书的我却觉得,作者正因为严于律己、高傲且思维西方化才做出那些辞职的举动,写下那些真实想法。我隐约感觉到,如果因为作者的海归身份,而对书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不能进行理性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这对作者和其他读者都将是不公平的。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不满时,跟大多数人一样,作者也经历了下面三个心理过程:
遇到困难、价值观受到冲击→→在自己的认知范畴内分析、思考→→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改变自己or改变环境
9.《小心!软瘾》邓明/著 (2014)
读书笔记摘录
“软瘾(soft addiction)”的概念是由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首先提出来的,截至目前还没有真正被大众熟知或流行起来,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名副其实的”瘾君子”。所谓”软瘾”,可以理解为对某种短暂心理舒适状态的倾向和依赖成瘾,从而表现出对不适心理感受(如压力,焦虑或愧疚等)的逃避和拖延现象,是一种”心理药瘾”。与其对应的概念是我们熟悉的烟瘾、酒瘾等物质上瘾,可称为”硬瘾”或”生理药瘾”。
10.《学会提问》[美] 尼尔·布朗 / [美] 斯图尔特·基利 /著 (2012)
读书笔记摘录
**这是一本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启蒙教科书。 **
小学和中学期间做课堂练习或考试的时候你最喜欢什么题型?判断题还是单选题呢?但是我反正不太喜欢做多选题。那时候对“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这些东西却很喜欢,总以为有了答案,再难的题也不怕。后来逐渐明白,有些题目压根没有参考答案,人生更是不存在任何标准。有时候身边能帮你的人都很少,活着就是一个不断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一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淘金式思维,而不是轻松却被动的海绵式思维。前者让你披沙拣金,获取真正价值;后者则全盘收入囊中,不进行取舍也无益于后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