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期举行,对于已经大学毕业好几年的我,家里亲戚也没人参加高考,高考于我已没有什么意义,但关于高考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报道,让我也不得不了解到这一事实:又到一年高考时。
现在想来,高考之于人生已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对于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那都是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想起很多年前我参加高考的种种,每一个细节还历历在目,还能想起那种紧张、无畏的心情……
2003年,17岁,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高考。
那一年,是河南省唯一一年考文理大综合,语、数、英、理、化、生、史、地、政全部都要考。这样以来,考试范围大、知识点多、备考任务重,而且对于我这种严重偏科的学生来讲,既要在优势的科目上多得分,又要在弱科上少拉分,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时候,虽然我的语文、英语单科成绩相对较好,每次考试都能排班里单科前几名,但是我的数学每次考试也不过刚过及格线,而且经常对着物理、化学题一筹莫展,课堂上老师讲的也是一头雾水。最严重的是一次物理测验,100分的试卷我破天荒地只得了可怜的16分,自信心大受打击,感觉特没脸见人——当时的物理老师还是我们的班主任。
那一年,全国第一次改革高考时间,由原来的七月份提前至六月份,我们第一批赶上“黑色六月”的风暴。这缩短的一个月让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不用再像往届学长们一样等高一、高二的同学放假回家后还得在略显空荡的校园里冒着酷暑备考了,可以早考完早点彻底解脱,虽然比他们辛苦,但是可以比他们更早地放假,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优越感;但一想到少了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又要考大综合,考试科目增多了,我们又忍不住叫苦不迭。
那一年,高考前我们遭遇“非典”。“非典”肆虐的那几个月,正是高考前冲刺的重要阶段,我们被封闭在校园里,连家也不能回,每天测体温、记录,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沉重的升学压力、猖狂的非典、封闭的生活压得我们几乎喘不过气起来。家长来看我们,也只能来到大门口,找人把要找的学生叫下来,隔着大门讲话,有点“探监”的感觉。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天是下午第二节下课时有同学说门口有人找,是爸爸给我带衣服和生活费,第三节下课时还有同学给我捎口信说门口有人找,跑过去一看,是姑姑给我带了粽子和吃的东西,那一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那时候的学生还没有手机、学校也没有网络,课间公共电话边经常排起长长的队,唯一能接触外界和作为娱乐的是教室里刚刚安装的电视机,能看的节目也只是每天中午12:00伴随着下课铃声准时响起的央视“新闻30分”和随后“今日说法”,我们班很多女生当时很迷撒贝宁。
那年印象最深的还有北约进军伊拉克和巴黎世乒赛。有一天晚自习结束后播放了世乒赛上张怡宁和王楠的女子单打决赛,比赛异常激烈,张怡宁连输两局又搬回两局,难分胜负,那时候我甚至暗地里想着用这场比赛张怡宁的胜负来预测我的高考成败。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很奇怪的,那场比赛最终张怡宁输了,但却让乒乓球一窍不通的我深深喜欢上了她,一直到现在;而一个月后的高考,我则考出了自己高三以来的最好成绩。
高考前一个星期,我再紧张的复习中度过了自己的17岁生日。一个好朋友为我折了十七只纸鹤,另一个好朋友送了我一支钢笔,希望我好运、高考顺利,是我最喜欢的礼物。
六天后,我坐在了高考的考场上。受“非典”的影响,那年高考还要测体温,各地市的监考老师也不再交叉调换,我们由本地的老师监考,而且我的考场不仅有幸分到了我们学校,而且还是我高二时的教室,熟悉的环境不仅让我免除路上奔波,还能更安心考试。后来也听说正是因为本地老师监考,有些同学也从中受益。
第一场语文考试时,到后面写作文时一看时间不多了,有点儿紧张,手一哆嗦差点写不成字,不过很快调整过来了,在考试结束之前顺利完成。走出考场时,我居然意外地发现妈妈也在考场外边等我!我一直觉得妈妈在学习方面不怎么过多得干预和关心,而且之前也没说要来看我,所以看到她时别提多惊喜了。也正是妈妈的关心和鼓励让我顺利度过了接下来的三科考试。
……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彼时的点点滴滴、细小片段在就像松了闸口的大坝,海水奔腾翻滚,难以平息。
如果说高考、以至于高中三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会说是心无旁骛勇往直前地为了一个单纯的目标而奋斗!当时我也很害怕,也常常问自己:如果你落榜了该怎么办?最后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
所以即使在高考前每次成绩都不如意的时候,我也强迫自己不要考虑后果会怎么样,只要努力就好!
我的高考早就结束,人生还在继续,明天依旧一片未知,有迷茫、有恐惧,但还要无畏地往前走下去,不过结果如何,努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