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亮还和38年前的那个夏季的夜晚一样光彩夺目。镰刀似的月牙耀眼而明亮。只是月下的故人已物是人非了。
聂明远紧紧地握着那只紫色的檀木盒子,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手在微微颤抖,手心里的汗液已湿润着盒子,但他并未做出一丝一毫的松动。他仿佛握着的是老友的一双老茧斑斑的大手。
记忆的闸门被轰然推开到了1937年。他们一群来自各地的学子,因为慕名燕京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名气而聚集到了一起。
聂明远的父亲聂承荫当时是政府的内阁总理秘书。他一心要把这个三代单传的儿子培养成人中龙凤。他虽然对家乡那个父母给他包办的乡下小脚婆娘看都懒得多看一眼,但对她生的这个儿子还是有几分喜爱。
于是,在聂明远十岁的时候,他做官的父亲就令人把儿子带到京城,延请了当时京城里名头最响的国文教员、数学教员、英文教员,给聂明远上门授课。聂明远也算争气,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声名显赫的燕京大学。
他的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革命,彻底毁灭了他爹要他子承父业的辉煌梦想。
聂明远在燕京大学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好友周世轩。后者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的官宦家庭。只是周世轩更加主张实业救国。
无数个凉风习习的夜晚,他们像亲兄弟般地散步在如水月光下的未名湖畔,谈理想,抨击时政,憧憬未来,有时也抒发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来自背景类似的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妻妾成群,母亲倍受冷落的成长环境,使他俩在精神上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共鸣。
尽管两人最终未能走上同一条革命道路,但这并不影响聂明远始终在内心深处把周世轩当成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朋友看待。
前几天,阳荣回家是说过周红雨的爸爸去世的话,但聂明远并不知道儿子的好朋友周红雨竟然是周世轩的女儿。
尽管故人已经随风而逝,但好友的妻女仍和故人一样令他感到亲切。想到这儿,聂明远觉得明天无论如何也要去拜访一下周世轩的遗孀王萍老师和她的女儿。
夜风凉丝丝地吹拂着聂明远已经有些花白的头发,他一想到过去那些感人的往事心里总是热血澎湃,这是他一贯的风格。,革命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风浪也没少见,但一回忆起往事还是止不住地激动。一想到这,他也情不自禁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特别是想到,周世轩送给他的那块怀表,他心中的涟漪就更加起伏不定了。
有一次部队要发动一次重要的反围剿战役,上级需要五块精准的怀表,他这一块就被征用。事后又安然无恙地回到了他的手里。淮海战役中,他就带着那块表荣立了一等功。解放后,又带着它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那块表陪他走完了大半个中国啊。所以,当它被红卫兵抄走时,他真是心痛不已。
而这支派克笔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经过半世颠簸又完璧归赵地回到了他的手里,怎么不令他浮想联翩呢。
静了静心,聂明远走进小屋。阳荣已经睡得像只小猪似的。他甜甜地睡着,脸上还时不时地露出梦笑。聂明远想,无论发生什么事,孩子都不应该替大人受过,再看看儿子的可爱模样,他觉得自己经历过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周红雨把爸爸的遗物转送给了阳荣,心里也有些惴惴不安。没办法啊,她尽管只是个12岁的小女孩,但她也有自己合得来喜欢的朋友啊。
当阳荣来到她们班时,她就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特别是当她得知阳荣也是因为爸爸被打成“反革命”而来到这个小山村时,她就更觉得阳荣是她的朋友了。
特别是这次跟妈妈回昆明照顾病危的爸爸,尽管爸妈都关心宠爱她,但她还是希望能早日见到阳荣,告诉他许多发生在城里的趣事。
爸爸去世前尽管也说过那只钢笔是朋友送的,但她还是觉得送给阳荣很值,她心里对阳荣有种莫名的情愫,她觉得无人懂她。
吃罢晚饭后,母亲王萍在油灯下把她磨破的衣袖缝补了一阵,然后就拿过课本准备起了明天要上的课。
周红雨在灯下写着作业,两条柔软的小辫垂在腮边,把她衬得明丽动人。王萍目不转睛地看了女儿一会儿,禁不住长叹了一口气。
她在慨叹人生的变幻无常。想当初她也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啊,窈窕端庄,气质不俗。可是造化弄人,如今人不人鬼不鬼,死了丈夫不说,自己还背着个“反革命家属”的罪名。真不知人生的痛苦何时才是个尽头啊。
想到这,她的眼眶湿润了。她盼望着天能早些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