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想引用之前看过书中的句子写文章,但只依稀记得他说了这么个道理,就是想不起来原话是什么,只好翻箱倒柜地去找那本书,一遍找不到还要再翻一遍,浪费了很多时间。
我平时喜欢读书,有时候看了道理深刻的书就喜欢分享给别人,想让别人也看这本书首先我得告诉别人这本书怎么个好吧,但是说来说去也没说明白好在哪儿,最后只好总结一句“推荐你看这本书,这本书真的挺好的。”
有次看到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很想知道答案,我就点了进去,翻了很多条评论也没找到满意的答案,后来我在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笔记没有做到位。我虽然看书时也会做点笔记,但基本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候一周读了好几本书,却没有留下一丁点笔迹,读书没有任何体系。
我读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是2008年版的修订版,相较于旧版添加了新的读书技巧和活用读书笔记的案例,比起旧版更具有实操性,也更浅显易懂。
有着日本“笔记本作家”之称的作者奥野宣之不但在书中分享了做笔记的方法,而且还把整个读书的流程,包括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还有一些充实阅读体验的技巧和一些实用的文具也都分享了出来,非常适合打算开启读书生活的书友们作为入门书籍。
在此之前我读过一些书,有自己的读书流程,所以看这本书第一遍的时候没什么感触,我又抱着空杯的心态读了第二遍,这一次发现里面有好多值得我去借鉴的方法。其中,最有用的莫属做笔记这一块儿,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做笔记的第一原则是要能坚持下去。在这里,作者推荐“一元化笔记”,就是把与读书有关的信息都记录在一个笔记本里,比如看过的书评、一闪而过的想法、感兴趣作家的名字等等。作者的理由是易上手、信息存在于同一个地方、更容易坚持,这样你在找资料时只要在这里找,就一定能找到;在这里找不到的话,那就是没有。
对此我有个不同的意见,我觉得读书有关的记录还是分类的好。从效率上来说,把所有资料都放在一块儿前期操作时比较容易,不用费神去想这个资料应该归到哪个笔记里,但是后期用到时找起来就麻烦了,尤其是在你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笔记之后,哪天忽然想找之前随笔记下的一个小灵感,可能要翻上很多本笔记才找得到。
不过我觉得对于初期读书的书友们可以先用作者的方法坚持写笔记,等养成了习惯再来分类整理。
如果你觉得一本书要做的笔记好多啊,一多就懒得写了。没关系,不要让这个成为你做笔记的绊脚石。那么,该如何选择做笔记的内容呢?作者分享了一个方法叫“三遍读书法”,它或许能帮你过滤掉一些要做的笔记。
第一遍读的时候把读起来觉得不错的那一页折一个角;第二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的另一个角也折起来;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接下来再读一遍标记了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作者在这里也分享了做笔记的方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开头要有三个最基本的信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接下来写书中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可以简记为摘抄+评论式笔记法,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消化,通过评论激发原创思想的火花。刚开始写感想可以从一句话开始,慢慢写的多了、积累的多了,也就有内容可写了。
书的最后作者还分享了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小技巧,我挑两个来说一说。
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实用性阅读指南》里也介绍了这种方法,一方面在一本书看腻了的时候可以换种口味,另一方面如果是主题阅读,几本书还可以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后对于书中的内容你就会理解的更透彻。
杂志要边撕边读。带本书出门会很麻烦,但是在通勤路上、排队或者等朋友的时候又很无聊,要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在出门前撕上几篇想看的杂志,塞口袋里,无聊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完了把重要的部分带回来做笔记,不重要的直接扔掉就可以了。或者也可以把一本杂志看完的部分直接撕了,带着没看的出门,把书本最大程度的轻量化。别心疼这样做把书给毁了,要知道我们想要的是书中的知识,而不是一本完整的书。
最后分享一下我现在读书、做笔记的步骤,我是把这本书与之前分享的《实用性阅读指南》里的方法结合起来,先看书的前言、作者介绍、后记、目录了解大概,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读的时候第一遍把觉得好的一页下页角折起来,同时结合目录画思维导图,把每一章的要点梳理出来;第二遍把折起来的内容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好,就把那一页的上页角也折起来,然后拍照把它们整理成素材图集,以后写文章要引用时直接把图集翻过来找就好了;最后一遍读折了两个页角的那几页,在有感触的地方贴上便利贴,用葱鲔火锅笔记法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就是我的方法。
不过我们要知道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也许会给你带来灵感,帮助你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