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几岁,我都建议你看一看古典老师的这本《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心脏会砰砰地跳,泪水会突然盈眶。想起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那个午后,阳光从斑驳的树荫里洒在课桌上,望着窗外的操场,控制不住快快长大的躁动。想起刚刚走出校门踏进社会,从一切新鲜到麻木不仁按部就班,安慰自己说这就是成长。想起念过的诗,唱过的歌,弹过的琴,走过的路,做过的梦。你说,都快四十岁的人了,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那又怎样?从翻开这本书的一瞬间,你才会知道你的生命还有多少可能。
厚厚的一本书,读薄了,就是几个模型。梦想的三大定律(触手可及、不要等待、力所能及)、生涯的三叶草模型(兴趣、能力、价值观)、兴趣的三个级别(直观兴趣、自觉兴趣、潜在兴趣)、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知识、技能、才干)、价值观的三个关键(重要性、相关性、价值探戈)、人生的四种方向(高度、深度、广度、温度)。也许有人嗤之以鼻,这不就是鸡汤吗?给刚毕业的小年轻喝的。非也。不同阶段,经历不同,感悟也不同。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机缘巧合,近期换了一个较为空闲的岗位。闲下来的感觉刚开始并不好,因为平时可以用忙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而一旦闲下来,所有的掩饰都被抽离了,剩下的是连自己都觉得贫瘠的心灵。用书中的模型来看,我的“温度”这个维度一定是打分超低的。然而,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可是,怎样才算热爱生活呢?明知道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所爱还要继续投入?明知道远方有诗有田野还要继续眼前的苟且?明知道有那么多潜规则却只能在愤怒中前进?都不是。首先你得爱自己,善待自己。怎样才算爱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如果暂时还找不到,那就学会让重要的事情变得有趣,这才是关键。是不是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沙漠里盛开的花朵,他们无法选择自己播种的地方,于是深深地把根插入干涸的土地,吸取每一根养料,也许还会默默计算出下雨的频次、间隔、风向,在成为一朵盛开的花之余,还能成为一朵博学的花。
也许很多70生人都是这样。传统教育下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开始工作之后就能一眼望到退休时,再多的激情也被消磨不见。那就试着看看怎样把工作变得有趣,或者在工作之余找到其他乐趣。比如因为需要制作万恶的ppt,就学着看些美学的书,把配色调得更美些;比如因为见多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就学着看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看看是什么场景什么心理导致的不同行为;再比如想一想曾经的梦想,是不是可以在工作之余重新开始。转行或者创业,对于大部分没有大量跨公司或行业的资源或者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来说,十分困难,那就试着做一个业余专业者。想要整个花园的,可以试着在阳台上先种一些花;想要当个乐手的,可以试着重新拿起乐器;想要当个作家的,可以试着重新提起笔。再伟大的梦想,都是从很小的、很不起眼的、看上去很糟糕的梦想开始的。然而,最重要的就是,开始。
还有两个词,新学的,却带给我无限触动。一个是“功不唐捐”,来自《法华经》。你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功德,从来不会白白地付出,终有一天,会回到你身上来。所以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就连印象中作为“爱国主义诗人”的白居易,都会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么有趣味的小诗,生命是会呈现出多少不同的面目?另一个就是“技能迁移”。当知识变成技能,所有的积累都不是白白付出。掌握一项新技能不再需要重新的完整的1万小时,而是可以在原先积累的9000小时基础上,再加上1000小时就可以出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