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
2014.09.11
贯穿全书的解决方法:换位法 –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自己处在相反的或者其他的情形时会如何决策
一、心理账户
1.误区
a) 将不同时间的收入或不同方式的收入分置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
b) 对待不同来源的收入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辛苦赚来的钱、靠运气赢来的钱、意外获得的钱)
c) 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2.案例
a) 抛售股票时的账面亏损与实际亏损
b) 欣赏音乐会的娱乐账户与通信账户
c) 日收入计划与不同的工作效率 延伸道理:人的工作状态是有周期的,兴致好工作效率高时应该多干一点,兴致不好效率低时少干一点,而不必局限于计划的日工作量
d) 政府的税金(减少税收与税金返还)对刺激消费的作用
e) 对赌博或者馈赠得来的钱往往敢于冒风险,消费起来大手大脚;对工作赚得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
f) 孝敬父母:给大钱那么父母会存起来不舍得花,给小钱那么父母会把它们投入日常的饮食起居开销中
g) 刺激消费:企业发奖金时以若干次小金额的形式发放
二、交易偏见
1.误区
a) 合算交易偏见(交易效用理论) 做决策时不应该受到参考价的影响,惟一需要关注的是物品带来的真实效益和你为此所付出的成本
b) 比例偏见 只有权衡绝对收益和绝对成本,才能得到理想的决策依据。不能仅仅关注相对收益或者相对成本
2.案例
a) 贪图小便宜(商场折扣优惠)而购买了不需要、不适合的东西
b) 法兰克福和上海不同的物价影响了是否购买某必需药品
c) 同样的啤酒在普通店铺与高级酒店里的不同心理价位、消费感受
d) 降价促销刚结束、降价促销结束了很久对人们的购买影响
e) 买房时节省的 1%远远大于平时累积的各种优惠折扣 由于比例小而忽视了实际更大的金额,因为折扣比例大而将自己局限在了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钱上,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沉没成本
1.误区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
2.理智 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者仅仅考虑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不需要也不应该考虑已经付出的成本 相关书籍《别动了我的奶酪》
3.原因
a) 不愿意认输,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误
b) 人们会把同样的东西根据不同的结果打上不同的标签(投资、浪费),人们潜意识避开不好的标签(浪费)
4.案例
a) 已经付出了音乐会门票,恰巧当天天气非常恶劣难以出行
b) 高价买的领带其实不适合自己,是否要戴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