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有无数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有无数对昔日恋人挥手再见,这个世界一刻不停地在进行着排列组合,唯一不变的好像只剩变化这一件事。工作如此,生活如此,爱情更是如此。我们在马不停蹄、疲于奔跑的紧张节奏中渐渐失去了安全感,迫不及待想抓住点什么,比如一个不离不弃的承诺,一个白头偕老的爱人,或者,是一张贴着我们照片的红色小本。在这个风雨飘摇,不清楚什么时候就会分崩离析的时代,太需要给自己一个安慰或者给父母一个交代。
于是那些一时半会儿没找到合适男友的女孩子就被无情地贴上了剩女的标签,而最让人不解的是,这些被剩下的女孩子大多竟是非常优秀的。处在最灿烂盛放的季节,褪去了小姑娘的青涩懵懂又未沾染上大妈的市井俗气,一个个美好得如盛夏之花,耀眼夺目。然而,如此优秀的她们,竟然是被剩下的!贴标签的人们还不忘一边贴一边带着感叹怜悯的口吻,仿佛这是件多么让人羞愧的事儿。
那么她们,到底是被谁剩下的呢?
是那些已经找到幸福为人妻母的女孩?不,她们可没这个闲工夫;是那些已经组建家庭的优秀男人?貌似也不像,要知道他们曾经也只是一个备选项;那到底是谁让她们“剩”下,父母、朋友还是飞逝的韶光?没有人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因为连剩女这个概念其实也是模糊不清的。
顺着这个逻辑往前推,剩女究竟如何定义?
最广为接纳的标准大概是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以上又没有稳定交往对象的女孩,越往上走剩女这两个字在你脸上写得就越明显。一翻过这个坎儿就再不容你挑挑拣拣,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讲,女孩子的美貌等年轻的资本都是易耗品,你每多耽误一天就多一天的风险,还不如抓紧时间早早折现,选个老实靠谱的男人相伴一生最是安稳。
长辈们用他们的标准催促我们按照大众的人生时间表步步为营,我认为那是理所当然,他们生长的年代、所受的教育让他们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当然,鉴于他们吃过的盐的确比我吃过的米还多,我对所有关心爱护又为孩子们的终身大事发愁的长辈表示敬意。
但,敬意不代表我认同,更不代表我妥协。
就像政府不能因为牛奶对身体有好处,就强迫所有公民每天必须喝牛奶一样,我反对一切打着爱和关心的旗号绑架我生活的人。所幸我的家人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让我可以跟随自己的心做出无悔的选择,是喜是悲我都认。
婚姻是座围城,如果有一天我嫁人,一定是因为我太想跟他在一起,用这个形式给对方一个承诺而已。每当我想到我不用像旧时的女人一样,为了生存、家族脸面或者传宗接代而勉强自己,就不得不感慨这是多么大的幸运。一个独立的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只要无碍于他人,都是他的自由。
但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
只要这是个给人更多选择可以有尊严地活着的时代,就是个诗意而美好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剩下你,除了你自己。你放弃少女心放弃童心放弃探索世界的勇气的那一刻,才是你剩女时代的真正来临。
而每天对着你碎碎念的人,他们又如何能够知道你其实从来不乏追求者,你其实很享受一个人,你其实只是不愿意太早进围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