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第十九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建始也。与一般的开始不同的是,建始就像建筑物露出地表,让人看得见了。冬,《说文解字》解释为“四时尽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从立冬开始,一年要结束了。如果把一年比喻成花朵,从孕育,到绽放,到盛开,到枯萎,到凋谢……冬天就是凋谢的季节。人生也有这样一个过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四立”,都是表明一个季节的开始。它们与“两至”(夏至和冬至)、“两分”(春分和秋分),合称“八节”。口语中常说“四时八节”,四时是春、夏、秋、冬,八节就是这八个节气,都是一年中的转折点,或者说是重要的节点。
每个节气都分三候,每候大约为五天。立冬节气第一候,“水始冰”,这时候的冰还很薄,还不能行走,所以要特别小心,这就是“如履薄冰”成语的由来。绝大多数液体变成固体,体积会缩小,但是水变为冰,体积会增大。在古人笔下,这种物理现象被描述得如此诗意:“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第二候,“地始冻”。中原大地开始受冻了。水结冰比大地受冻更早,因为地气更容易保留余温的缘故。“履霜知地冻,赏雪念民寒”——写下如此忧国忧民诗句的是昏庸荒淫的宋度宗,他把偏安一隅的南宋送上了穷途末路。可见,说和做是两回事。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是野鸡,蜃是大蛤蜊。野鸡怎么能变成水里面的大蛤蜊呢?二者花纹相似,但明显不是同一物种。古人那么善于观察世界,为什么会相信这种转化,一定有着我们不曾明了的逻辑。“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楼就是海市蜃楼,古人认为海市蜃楼是大蛤蜊吐气所形成的楼阁,因此有“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的诗句。《长恨歌》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亦真亦幻,或许写的就是海市蜃楼。
关于立冬时节的景致,写得最好的当数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冬景》,写了几个景致,荷尽、菊残,只有橙黄、橘绿最亮眼。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代表物种,一般人都推荐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但是,梅花一般不吃,作为吃货的苏轼推荐的是“橙”和“橘”,都是柑橘类的果实。苏轼喜欢柑橘,写了诗,也写了词,数量超过了写荔枝。他那个时代,水果不及现在丰富,冬天能吃到橘子,幸福指数一定很高。苏轼写橘子的诗中,“吴姬三日手犹香”尤令人回味:这手是因为剥皮时沾了橘子皮的香味所致。其他水果的皮大多是废物。橘子的皮却是一味著名的中药,叫“陈皮”。所以现在流行的小青柑,说到底就是茶叶外面包裹了一层橘子皮,正确的饮法是一起泡。
立冬时节,中原还没有到大雪纷飞的时候,温暖的江南甚至还不像冬天。白居易《早冬》写在浙江杭州,距今差不多1200年,其景致也适用于现在的江南:“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与“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是同一个意思。此时甚至有樱花零星开放,不是季节扰乱了樱花,也不是樱花开乱了季节,冬景仿佛春景,是因为江南本来就是钟情于世间万物的好地方。
《千字文》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冬天的关键词是“藏”。要藏好食物越冬,这是连小松鼠都知道的事情,人类自然更加懂得这个道理。人类还要贮藏好阳气和体力。冬天容易长膘,就健康来说,有适当的膘并不是坏事。冬天,不减肥——这么艰巨的任务,留给明年吧。
出品:“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 新民晚报·夜光杯 上海江东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