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各位老师好!
朋友圈里有这样一段话——这雨下得比依萍找她爸要钱那天还大;比杉菜离开道明寺那天还大;比贺涵上高速接罗子君那天还大;比白素贞给许仙撑伞那天还大;比付笛生和任静彼此守护着那份爱的那天还大;比四爷陪着若曦在王府雨淋雨那天还大;比肖申克从下水道逃出来重获自由那天还大。这么大的雨去哪儿教研最合适呢?就去地洼聚才的水寨乡中吧!所以这个今天来这儿,哈哈,很应景吧!所以说我觉得今天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难忘不是因为雨下得大,是因为雨天又遇马丽芳老师讲了鲁迅先生的经典美文《故乡》!
接下来我郑重的请大家,或者说是恳请大家把感谢的鼓励的掌声送给今天上课的马丽芳老师,我也曾经在多次评课上我都会就是强调这一点,无论是我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上课还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上课那个煎熬的劲儿呀,只有上课的人才懂,我言外之意就说上这节课不容易,无论这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都能够体现出来这节课的价值。所以我们每次评课的时候都要少那么一点点的挑剔的眼光或者品头论足的态度,多一点庄重与敬佩,这样我们就能够离我们的进步成长的高度会更近一点!再次感谢马老师!
对教研组的整体评价
我刚才听到大家评课,整个评课环节我看出来了,教研组在竭力的推荐青年教师发言,可喜的是青年教师个个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有板有眼,让我看到了一个有格局(指的是老教师们)、有活力(指的是青年教师)这样的一个团队,语文学科在咱们教研组长韩灵仙老师的带领下,正如窗外这场秋雨正在发力,因为这秋雨在聚力酝酿着来年的大丰收,这是我对整个教研组新的看法,一点点真实的感受,接下来正式的就这节课谈谈我从中的一点收获:
总体印象
鲁迅的小说内涵是比较深刻的,哲理是很丰富的,在《故乡》中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关于希望的阐述有一段非常寓意深情的告白,是19世纪20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情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的理解话中的含义呢,对我们老师来讲也需要凝神一思,对九年级的孩子来说也并非是易事,尤其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孩子接触到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他很难去把握,作品中就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还有作品的主旨,对文中的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差别在“闰土”上,这节课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取的地方就是一课一得,没有大包大揽地讲到很多很多这节课的知识点,而是把目光聚集在闰土前后的变化上,我觉得这一点来说老师是精心备课,用心设计的。接下来我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四大亮点:即四个重
1.重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比如说课前的段落背诵,平常训练学生积累优美的作文段落;对同学优秀的同学鼓励的掌声、喝彩的口号;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互帮互学等等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老师平常的引导有功、训练有素所得来的。这是我强调的第一个亮点:重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2.重课堂中对学生的点拨与鼓励。
这点主要体现在老师精妙而富有鼓励性的课堂用语上。常常会听新教师把整节课都搞成“太棒了,太厉害了,你可真棒,好,好极了”这宽泛的这样的评价语,因为这样的评价语它不起到任何的作用,只是觉得老师说的很起劲儿而已。马老师的课堂评价语是很精彩的,是可圈可点的。
“老师希望接下来的掌声可以送给你们”“我们的学习是有实力的,一定要相信自己”“你能用普通话再说一遍吗?”**同学一直是大家的榜样,很多同学已经同步了,后边的同学要加油哟”……所有的这些课堂用语都是一个老师教学理念的外现,如果这个老师没有把学生放到课堂的主体地位,就会只管我一套一套地讲,就不会有这样的精彩的表现,我觉得尤其是新入职教师要学习这一点,我在这节课上就记下了好几句课堂用语,我就想着新入职的老师,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老师这句话说得很特别,我要记下来加以模仿和运用呢?我们的课堂是始于模仿,归于自由的,你模仿的多了,你才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收放自如,这是这节课呈现的第二个亮点。
3.重课文的研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我觉得她在后半课时的时候还是比较明显的。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的奇妙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显出少年闰土的形象,在教学中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思结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4.重课外拓展与课后作业的有效链接。曾经在讲省优质课的时候,一线的老师请教教研员优质课怎么讲?教研员回答:你把课后作业讲明白就ok了,后来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把课后作业讲明白并非易事。
教材是我们命题的依据啊!
我们的新入职的教师一定要知道。解读教材要四看:一看课程标准、二看教材、三看教师用书、四看河南中考。看教材再深入一点,看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和课后作业,那么这几个结合起来,你就能够把整个语文的教材领会通领会透,这位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这也非常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她的作业没有游离于这节课讲的重点,前天在听课的时候,那个老师《水调歌头》没有涉及任何与对联有关的内容,结果布置一个作业,让同学们写一副对联,凭空给学生布置了一副对联。这是脱节的,是没有衔接的,课内的衔接作业一定是在课堂上重点的一个延伸和检测,这样一来作业布置才有意义。所以说作业布置也特别的有讲究,和课后作业有效的链接,这节课的作业布置就根据本节课的训练点与课后作业有效链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
三点思考与建议
1.背诵优秀作文的目的是什么?每一步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增长点进行!
我是从课开课的时候老师让背诵优美语段开始的,我就在心里打了个问号,背诵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让学生背乍一看,我课前的一个展示活动,而且背得很熟,其实我相信很多同学没听到他背的什么,建议教学活动与这节课无缝链接:比如说你就可以在课前布置与这个人物描写相关的语段,让他背,是不是和这节课的训练点正好又链接了,你背的这段人物描有哪些妙处?让学生说一说。说完了之后背的目的不是展示,为的什么呀?为的是能够有知识的延伸,为围绕学生的能力素养的增长点进行。
再比如说这一单元,这一周就是小说阅读单元,小说阅读单元,我有两个点需要把握,我让学生背人物描写,抓住人物形象,另外一个环境描写怎么样的环境描写,我要讲环境描写的作用,还要会写?你背一些优美的语段,你看看别的作文里面有没有环境描写,我们是不是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个方法?背完了之后老师的点评一定一定要有针对性,不仅对他选的文段有针对性的点评,还对他分享的时候的态度呀,语调呀,还有他思考的层级、深度等都有一个评价,诶,这样就好了,那么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置都要围绕学生的增长点进行,也就是他的素养的训练点我们来设置,这样这个活动的目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这个背诵语段不是泛泛的,可每周或者说两节课一个主题,这样你的训练就系统了,再比如说亲情单元,要讲《散步》了,这节课的导入语老师不来讲了,请一个同学背一段有关亲情的优美句子作为这节课的导入语,这个做法是不是就高明了点?
既省去了老师说教的环节,又让学生的来导入新课。提问李同学就可以说:李老师,你来背一段有关亲情的话语作为这节课的导入语,同学们仔细听,看他能不能成功的把你导入新课呢?就ok了,处理是不是可以更灵活一点?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也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而是为了学生的能力的增长而设置这个教学环节,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
2.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什么学生回答模式化,没有个性的认知和解读?语文教学还得回归到朗读的本源。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对人物的形象的分析,学生回答起来老式模式化,没有个性的认知和解读,这是为什么呢?有没有发现其实学生没说出来个新颖的东西来,感觉到他们没有自己的解读,然后老师也很被动地把那个ppt上的东西出示出来,然后我就在想着进一步深入了解一下这节课,学生为什么没有从这个闰土人物形象上有自己新的认知呢?
因为这节课的没有建立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之上,少了什么环节呢?少了读的环节。是不是可以这样引导: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一找有关闰土描写的语段标画在课本上,看看文中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个环节进行充分之后,到闰土对“我”的态度那个环节可以结合背景进行讨论。
老师抛出问题后直接组织学生讨论,省去朗读,讨论的时间还不短,这个时候的讨论我觉得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那么在这里边中年闰土又怎么样呢?又开始逐个的找学生回答,一直到产生这种变化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我觉得这个点是欠缺的,欠缺读。
我觉得要在读的环节中舍得给学生花时间。因为朗读是能够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再创作,老师可以范读一段,可以让学生来读,这样必然是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就进入了这个角色。
了解到闰土变化背后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如果少了这个环节,我觉得就比较空洞,是很浮飘的那种感觉,所以说我觉得在这个教学中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很重要。尤其是闰土对“我”称呼的变化,那一声“老爷”让“我”真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我们”两个之间原来儿时那种亲密无间伙伴的关系,现在被这种封建的等级制度,硬生生的给撕扯开的那种痛,只是那一声“老爷”,那一声沉重的“老爷”,快给老爷磕头,这些环节对文中的“我”那是撕心裂肺的痛啊!就是鲁迅不想看到的,不想看到的封建等级对人性的摧残,还有他多子、他的麻木,还有他最后要的时候要的香炉什么的这些我觉得在这些细节里边,老师稍微点拨一下,学生是可以体会得到的,能够入情入境之后,那种感觉是能够读出来的,“我”满心欢喜的期待着他进屋就叫“我”迅哥呢,结果呢!
3.可否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就很自然的说到了我的第3个建议——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是刚才的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有时候你在街上见到老同学了,老远你就激动不已,张开双臂想跑过去一下子抱着他,跑到跟前,他面无表情地说:你也来了!你感觉是什么?很恐怖的感觉,你都想老远的抱着他,你看你看我同学来了,然后就赶紧过去抱着他的时候,然后走近了他冷冷的说:你也来了,这就和这句“老爷”一样啊!
像张丽媛老师刚才说的,我觉得你们班的那个学习氛围还不够,也就是说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到火候!
因为啥啊?我们九年级老师不会教课了啊,我们九年级老师天天奔着中招那个考点去讲,这节课能这样讲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哈哈!
为什么要重视一下教学情境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只有这样,只有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情景中才能训练出语文素养啊!
怎么创设?我们可以给抓手、搭支架。
比如说雪地捕鸟,可以让他回忆一下下雪天怎么有趣的事儿,那么我们来读这段话的时候又怎么样?进而联系闰土的变化设问——学生不难说出字面的原因,但对深层的社会原因未必领会,孩子们离那个年代太久远了,不懂啊!这个时候需要我们适时出示背景材料,这篇文章写于1921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么样的?鲁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他为什么为别它而来,情感基调是怎么样的,然后学生领会主旨,有了抓手和支架之后,学生是不是能够进入豁然开朗的境界?
在这个点上,老师缺了这一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中创设情境,在朗读中去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一节课不要追求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关键是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知识的渴望去想象,去阅读更多鲁迅的其他的文章,这就是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总之语文老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阅读,如果不阅读的话,我觉得就上不出来精彩的语文课了,而且还有有必要的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老师的指导一定是很到位的点睛之笔的,要在学生那个增长点上给他助推的力量,进而形成我们期待中的语文素养!
最后我也算是对教研组提出一点希望,希望大家以后在韩灵仙组长的带领下,要各尽其能地为这个组的发展献计献策,尤其是年轻老师,非常有创意,这所学校有中青年教师的引领,再有新入职教师注入新的活力,凝成一股绳的去做好这个学科组的工作,大家分工合作,杜绝单打独斗,我是最看不起单打独斗的老师了,为什么?
他肯定有私心,有私心的人是没有大格局和高站位的,所以大家要都敞开胸怀,分工合作,这样既省力又省时又高效,这才是我想看到的一个教研组,尤其非常幸运的是,毛娟老师又从咱们叶县最牛的学校实验学校来到了我们学校,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引领,大家有这么好的资源,还有我们九年级的几员大将都是大家非常好的就是榜样。
希望大家能够在咱们组长的带领下,凝神聚力搞好语文教学,在以后教学研讨中,本着教研组的共同的发展,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语文,为他人,为同伴,更为自己!
(刚说完“谢谢大家”,下课铃响了,没有拖堂啊!老师们笑着夸我时间把握得太好了!欣慰的是又被亚芳老师面对面提问了好几个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此次教研活动在自由快乐的对话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