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指要》是朱光潜先生与青年人谈如何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全书分为四部分:“方法与途径”,讲古典入门应该读哪些书,精读与选读;“风格与特征”谈诗;“阅读与欣赏”则就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进行深入解析导读;“附录:练习与写作”,以自己的经验,教年轻人如何运思写作。本书的编选,意在引导年轻的读者,习得阅读的方法和途径,但最终,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读书好比探险,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读书的兴趣
1.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所以是否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如果不克服一点阻力养成“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这个正常的嗜好不管是不是读书,都越早养成越好:“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假如你在中学时代(按:可指青年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难十倍。
2.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选择很重要
3.书是读不尽的:读尽也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了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不但可以从中得到较多正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4.我没有能力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5.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6.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7.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
8.“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宜做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
读书的流弊
9.读书固然是好习惯,但读书多却未必是好事: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10..戒绝耳食肤受,一个人读书要有“为己”之心: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1.书多易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都可以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绝对不可不读的不过数十部或数部,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免把要籍耽搁了。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尖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12.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书的方法
13.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博学与守约,读书需有中心
14.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15.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16.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17.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18.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
19.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20.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不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
21.苏东坡与王郎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22.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
23.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24.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25.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