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在心里徘徊,为什么我与人聊天老是聊不到一起呢?为什么自己老是觉得别人不懂自己呢?
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看来还是元认知能力不够。什么叫元认知?就是思考的思考。什么叫思考?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
思考 =理解+分析+表达。
如果自己连思考都不知道是啥意思,又怎么去对思考本身再次反思呢?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怎么可能获得提高?
也就是说,在与别人聊天、交流时,由于自己的原因,即不能理解和分析对方所要传达的东西,而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却不能以结构化的方式、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
这是其一,其次是自己与人交流时,有时根本没有启动理性思维,而是任由感性思维操控一切,在这种模式下,人易受到情景影响。此时自己思考的一切都是为了求存,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会忽视对方的感受。
这是因为我们在与聊天时,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直觉就会根据我们头脑中的记忆调取相似的信息或容易调取的信息来取代困难的问题。
例如,你是否在开会或上班时,遇到有人迟到,然后有人说这个人的人品很差。迟到会因为他本人内在的或外在的,更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我们不清楚。正因为不清楚,大脑无法构建故事,会让我们的认知紧张,产生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觉会自动地根据眼见为实对他人的人格特性构建出因果关系:因为他人品不好,所以才会迟到。把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会缓解我们的情绪。
在正常的行为判断过程是这样的:他人——某种结构的原因——产生行为——我们解释——给出解释结果。但是由于不知或很少的信息,对产生行为的原因不清楚,转化为对人格特性作出判断。
这就是月晕效应产生的原因,这也产生偏见:看见他人的缺点,就觉得他人全身是缺点,看见他人的优点,就觉得他人全身是优点,特别是第一印象时;而讨厌他人某一缺点,就讨厌他人所有一切,喜欢他人某一优点,就喜欢上所有。
正是因为直觉的这一特性,我们在聊天、交流时,常对不喜欢的话题或某个不喜欢的人产生偏见,此种偏见叫基本归因偏差。就如迟到一事,对他人,我们会产生偏见,而对自己,则会找借口:我是因为某某原因迟到。
把问题归结到外部环境,会让我们心安理得。同时我们相信世界是安全的,结果是可控的,只要把外部因素排除了,就不会再出现迟到了。
这种只在乎结果,而不在乎过程、不在乎原因也是聊天中常产生的问题:他人说了一些自己不爱听的话或不想听的话,就会产生情绪,而不是理性地思考他人说出这话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会思考的原因所在:用理性、用模型代替原来的思考模式。这也是学习、并做到高效学习的动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