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秋在夔州时所作。当时杜甫寓居夔州,身体多病,生活困苦。他独自登上江边高台,目睹萧瑟的秋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被誉为 “古今七言律第一” 的诗作。
诗句解析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人描绘了一幅宏大而萧瑟的秋日景象。秋风凛冽,天空高远,猿猴的啼叫声十分哀伤。水中的小洲清澈,沙滩洁白,鸟儿在空中盘旋。“风急” 二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紧张、急促的氛围,“天高” 则更显空旷寂寥。猿啸是一种凄厉的声音,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基调。“渚清沙白鸟飞回” 则是相对静态的描写,清澈的渚和白色的沙与动态的飞鸟形成对比,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江边的冷清画面。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树木在秋风中落叶飘零,发出萧萧的声响。“无边” 强调了范围之广,“萧萧” 则是对落叶声音的生动描绘,让人仿佛能听见树叶飘落的簌簌声。“不尽长江滚滚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水滚滚东流。“不尽” 突出了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 则展现了江水汹涌澎湃的气势。这两句诗,一写山上的落叶,一写江中的流水,通过落木和长江的对比,把秋天的肃杀和时光的永恒流逝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情感。“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 体现了空间上的距离之远,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悲秋” 点明了季节和情绪,秋天本就容易引发人的悲伤情绪,而诗人在这萧瑟的秋天里更是悲从中来;“常作客” 则说明诗人长期客居他乡,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让他深感痛苦。“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 在这里指代一生,诗人感慨自己一生多病,身体衰弱。“独登台” 则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他独自一人登上高台,面对这凄凉的秋景,心中的悲苦更加深沉。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 既包括生活的困苦,也包括国家命运的艰难。诗人一生历经坎坷,忧国忧民,这些苦难和怨恨让他的头发变得花白。“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本想借酒消愁,但因为身体多病,最近连酒都不能喝了。这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哀,他已经没有办法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艺术特色
格律严谨: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格律非常严谨。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符合律诗的要求。如颔联和颈联严格对仗,“无边落木” 对 “不尽长江”,“萧萧下” 对 “滚滚来”;“万里悲秋” 对 “百年多病”,“常作客” 对 “独登台”,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情景交融:全诗将秋日的景色与诗人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前两联写景,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后两联抒情又回扣到前两联的景色之中,使得情感的抒发不显得突兀,而是自然地从景色中流淌出来。
用词精准:诗中的用词都经过精心锤炼。如 “萧萧”“滚滚” 等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繁霜鬓” 的 “繁” 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白发之多,体现出衰老和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