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孩子教育这件事情,我一直保留自己的观点:小时候我不认为专业能力可以帮助孩子什么,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特长课”。
你可以有爱好,但不能把爱好当成成长中的最重要元素。如同昨天思考中提到的“生存的通用能力”,这才是小时候更早应该习得的。
如何沟通,如何表达,如何分享,如何写作,如何辩论,如何思考,如何正确的运动等等这些对于任何场景,如何成长阶段都必要的能力才是应该早点学会,并且持续练习的。
那些为了阶段性人为定义的比赛我认为都是教育中的“坑”,给孩子很早就设定了边界,在边界内彼此都想争夺第一,到最后孩子只会习得一个考试的方法论。但这对自己以后的生存能力却并没有太多提升。毕竟人生存环境核心并不是面对既有考试的竞争,更重要的还是人文交互。
再好的技能,如果没有通用能力的加持也是难以产生价值交换的机会。如果说专业能力是加法,那么通用能力就是乘法,真正让一个人过的power的裂变能力。如果说专业是房间,那么通用能力就是支撑房间的地基。
孩子小的时候,学了奥数,学了英语,学了各种爱好,去考这个证书,去考那个证书,到头来却发现这不过是进行价值交换的一种手段而已,然而这些手段的适用场景是在单薄,只适用于那些固有规则的体系,例如升学,例如考试。一旦脱离体系,这些能力再无用武之地。
同比这些专业能力,在通用能力上对孩子的培养反而真的会产生一生的复利。人文价值交换的核心就是连接,用彼此常识交换见识的过程。让孩子从小就具备很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反而可以让他们早点习得这价值交换的必要通用能力。
早点学会思考,写作,并学会跟不同的人连接,不同形式的连接,分享自己的见解,这才是让孩子成长必要学会的能力。
工作十多年,越发感觉工具并不值钱,或者说会使用工具也并不会让自己有更高的估值。真正值钱的能力是识别并定义“正确”的能力。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并不会因为ps用的娴熟就是高手,而是他们真正知道“美”的定义。一个电脑高手,并不是因为操作系统用的熟练,更是对于“系统架构”的理解。同样一个好的父母也应该如此,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不能一味的陷入到各种“起跑线”的过程竞争中,而忽略了定义孩子“幸福生存”的核心能力。
时代在变,知识也会不断变化,今天因为AI的发展,各种翻译软件可以解决大部分语言问题,明天我们也不知道那些能力还会被进化到被机器替代。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面对人为变量越多的领域,被替代的可能性越差。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控的变量,任何一个外界刺激或者生理心理变化,都会让一个人的行为变的不可控,从而导致价值交换产生变化。
因此从成长的角度出发,一个人早点学会驾驭人和人之间价值交换的通用能力,将会让自己的成长加速,受益终生。当然孩子不会例外,早点学会思考,学会定义自己“正确”的成长能力,就会越早展开刻意练习,越早收益成长复利。
稀缺是因为刚需和更多需求造成的,流水线式的成长不可能让自己变的稀缺。做自己就是在人文上获得不一样的连接和反馈,让每个个体都称为独特的自己。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