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下人物背景:以下的爸妈指我爸妈,当然我个人觉得他们是比较传统的,比较有代表性。至于我,我觉得我很正常,但似乎在我们家庭中(包括亲戚)是异类,当然我自认为可以代表80后的一撮人。
今天大年初一,晚上和爸妈一起看电视,电视放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聊天,话题么,我想80后普遍一样,无非就是爸妈的“吐槽大会”呗,找对象了么?啥时候结婚?诸如此类的爸妈联合双打、七大姑八大姨车轮战,貌似是他们过年最热衷、最要发言权的话题,但这简直是我们的噩梦。如果你问我新年有什么愿望?我会说,我不想回家过年。
我们错了么?我想,我们都没错。
提到何时结婚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结婚是一辈子的事,一定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宁缺毋滥。什么?你要和我说“别人家”?别人家关我啥事,别人家怎么样我就也该那样?你们其实是出于自己的自私心理,觉得别人家抱孙子自己没有,脸上挂不住。我想说,每个人都不一样。在我眼中,“和谁过”、“自己开不开心”是最大的评判标准,其他的似乎都不重要,或者说根本不是我现在考虑的。 爸妈的观点是这样的:早点结婚,早点生小孩,趁我们还不太老,还能帮你带带孩子,还有你这样的工作状态,别说上下学接孩子了,连自己的饭都顾不上;至于对象嘛,差不多就行了,最好找个近点的,这样两家人相互之间有个照应;为什么非要挑来挑去?隔壁老王家的儿子,比你还小,就是村里相亲的,两家谈好半年就结婚了,不过的挺好?现在都要二胎了。你看看你……
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原因是双方价值观不同。我们这一代人,思想上相对比较开放,有自己主见的和价值观,性格中带些叛逆。这种思想形成大概是因为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较早接触了网络,尤其受国外的很多思想和电影的影响;普遍都在大城市待过。而爸妈的思想普遍比较保守,喜欢从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毕竟他们是过来人。而且他们包括我们自己,普遍有一个毛病:随大流。凡事尽量和周围人的做法保持一致或尽量同步,不管对错。这种做法给他们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因为缺乏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随大流自然成了最优的选择。如果大流的方向是对的,那自然是好的;如果大流是错的,也无所谓,反正法不责众。所以,他们催你很正常,不是你到年纪了,而是你身边的都结婚了。
这个矛盾真的没法调和么?
我想换位思考是一个方式。不论爸妈、还是我们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喜欢站在甲方乙方的角度,每次讨论这个话题就演变成一场辩论赛,双方立场鲜明,各执一词,结果自然都不欢而散。这次聊天触动我的是我妈的一句话:你知道吗,你爸妈马上60岁了。60岁是花甲之年,意味人大半辈子已经结束了。当我们和小伙伴吐槽自己30岁还年轻的时候,哪怕40也是一枝花,我们并没有错。但我们不曾想到的是当我们三十,爸妈就是五六十;当我们五六十,爸妈就是八九十。说实话,活着挺累的,苦多于甜。有个作家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人生的意思是什么?她回答:人生本没有意义,意义是自己活出来的罢。我们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无法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怎么过一生。既然来了,就好好过一生,别太自私,为了自己,也为了爱你的人。(以关于活着的观点来自李笑来)
今天是18年第一天,也是自己而立之年第一天,送自己一句话作为结尾:身体力行,做永远比说重要!
以上完成于2018年2月17日1:30,一个“异类”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