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年人,我已经用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的方法学习了这么多年,却突然发现:这些都是错误的学习方法。我是如何发现的呢?因为我看了《认知天性》这本书。它是认知科学家们根据长时间的实验,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错误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纠正。
反复阅读 vs. 检索练习
我们小时候背诵时都有这样的经验,老师和家长建议我们反复阅读一段文字,读熟了就能背下来了。而且,我也是这样教自己的孩子的。但《认知天性》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当我们反复阅读一段文字时,加强的是短期记忆,而对长期记忆没有帮助。比如,我曾有这样的经历,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反复记忆要考的内容,但是考完后就忘记了。还有,读完一本书不记得读了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再读一遍,但是依然记不住。
应该用什么学习方法去替代反复阅读呢?书中推荐的是检索练习。检索练习指的是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 它能强化记忆,阻止遗忘,因为它能强化大脑中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具体如何操作呢?当我们学了新知识后,可以回想一下都学了什么,或者找几个问题自测一下,就能强化记忆。考试其实也是检索,是很有效的学习工具。
书中列举了一些实证研究来证实检索练习比反复阅读效果更好。其中,《纽约时报》报道的2010年的一项科学研究是:让学生们阅读一段文字后,分成了两组,一组学生参加了考试,回忆读过的内容。而另一组没有考试。一周后,参加考试的学生比没参加考试的学生多记住了50%的信息。
虽然检索练习的学习效果更好,但是它比反复阅读更难,更烧脑。而且,长久以来,考试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这个学习工具没有更好地被利用。
集中练习 vs. 有间隔的练习和穿插练习
集中练习是指机械地,快速地重复一些东西。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比如,考试前,老师会帮我们集中练习某些知识点。还有,我们很多人参加过的研讨课程,都是在两三天内集中授课。虽然集中练习可以快速收效,但是长期的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它强化的也是短期记忆。我曾上过的为期两天的正面管教课程,现在基本想不起来具体内容了。
有间隔的练习指多次学习资料,但是两次练习之间要间隔一段时间。穿插练习指学习不同的内容,比如,数学公式,生物标本和物理题目等。这两种练习,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回想起学习的内容,加强了长期记忆。
我终于恍然大悟:难怪很多课程都安排了复训,要间隔一段时间再去上课,效果才会更好。
实践有间隔的检索练习和穿插练习
既然我们了解了更好的学习方法,如何实践有间隔的检索练习和穿插练习呢?
- 作为老师,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小测验,帮助学生们复习巩固知识。两次测验之间要有间隔。也可以在下次测验时,再测试一些之前测过的内容。
- 作为学生,也可以经常自测。要重新认识考试,把它看成是工具,帮助自己检验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掌握。平时学习时,对同一学科,可以穿插不同的题目练习。还可以穿插学习不同学科的内容。
- 我们在读完了一本书后,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书里的内容呢?我们可以回想看过的内容,向自己提问,写关键词,做思维导图,甚至写读书笔记等。但最有用的,还是把书里的内容应用在生活中,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认知天性》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学习,难怪我的学习效率这么低。接下来,我要把有间隔的检索练习和穿插练习都应用起来,提升自己的读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