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也是有几分讨可怜的嫌疑。
辗转反侧之际,刷到一个刚到美国留学的朋友分享的《刘瑜: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初到异国他乡,寂寞与孤单总是抵挡不住的。
寂寞与孤单总是结伴而行。但孤单的是常是身影,寂寞的却总是心灵。
本能地排斥寂寞,无法如猎狗般敏锐在人群里嗅到寂寞的味道,同时还要注意将自己包裹伪装好。深夜社交圈里的只言片语或有寂寞的痕迹。只是大家都羞于去承认这个事实——承认寂寞等于承认渴望、需要陪伴。有求于人,总显得自己不够强大坚强,有种软肋被抓住的感觉总不是太舒心。
陌生环境里的寂寞,是汹涌澎湃的。抽离了身边熟悉的一切依赖,没有了形式上的任何陪伴。所以,无论到了哪里,最先要做的一件事是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子——以此抵抗寂寞。有了人,有了热闹,即便是寂寞的热闹也还是热闹,至少不孤单。说到底,人是群居动物,渴望理解与被理解,渴望陪伴与被陪伴。说到底,是渴望快乐,只是,快乐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总是稍纵即逝的。
而熟悉环境里的寂寞则是耐人咀嚼的——更长更无力逃脱。为何繁华落尽处是荒凉,为何热闹过后是落寞?不同环境里的寂寞是不同的,但寂寞本身却与环境无关。
从未与他人探讨过这个话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并没有什么好招——尽管为此做过很多努力,却如今也没能很好适应它。
寂寞形象化即为“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或者“一颗心,一颗心,一颗心……”。每个独立的个体总免不了要寂寞。
独自旅行是再寂寞不过的事了。所有的惊喜与意外都处于无人分享的状态。快乐堵在那,惊喜堵在那,惆怅也堵在那,进的来出不去,也就显得不那么本真了。在认真回答了“旅行要的是体验寂寞”还是“享受愉悦”之后,我才懂得如何去做安排。
陪伴或许可以麻痹一部分的寂寞,却是始终无法排遣它。与他者的关系再亲密,也难以逾越心里的距离。对于两个个体而言,即使实现了时间、空间,乃至生理上的亲密无间,逾越与激情过后,却还是无尽的寂寞。多少电影的经典片段总是如此定格:男女主人公在昏暗的房间里做完爱后,男主人公总是要随手抽起一根烟,吞吐云雾间的眼神是何等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