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同的时代对人品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内涵,但是构成人品的基本社会要素却不管什么时代都是大抵相同的:这就是对国以忠,对人以诚,对事以信,内心有正气正义,对社会有责任感,这样的人品才是优秀的人品,为人所敬重。
关公自公元219年腊月辞世,至今已1856年。他生时以忠义神武、信义仁德的人格魅力著称于世,倍受人们崇仰,历代统治者屡次加封倡导,使之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步步青云,千秋奉祀;位齐孔圣。儒释道三教竞相供奉,儒称关夫子、释称伽蓝神、道称伏魔大帝,翊汉天尊,商界供为武财神。
中华民族的先辈先哲们以从关公身上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为原型,及由此而产生出的一系列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提炼出最符合中华民族特质的精神,这就是关公精神。
如今关公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深深渗透进中国民族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国人世世代代精神信仰的中心,社会各界共同崇拜和效仿的道德偶像,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都以此来规范全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关公虽然只是三国时期的一名武将,但后人推崇他的并非仅仅是他武艺或者战功上的成就,而是他在处世为人中所体现的忠诚信义精神。关公的信众不只是拿枪的军人、练拳的武人、拿算盘的商人、拿锄头的农民,其中还有许许多多拿笔杆子的文人。
关公辞世400年后,即618年唐朝建国。大唐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当时世界上是无比繁荣昌盛形象。直到今天,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人”。
唐初有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优者。唐太宗最爱虞世南的字,并经常临写。相传有一天,唐太宗书“戬”字,但戈字还没有写好,正好虞世南进见,即提笔补写了一个“戈”字。唐太宗将两人合写的“戬”字给魏征看,说:“朕学世南,尚近似否? ”魏征看后说:“戈字颇逼真。”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道:“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虞世南不仅书法了得,为人更是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他多次讽劝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为政得失,论证利弊。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陇右山崩,唐太宗问“天变”。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说:“臣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义不修,虽获麟凤终是无补;但政事无阙,虽有灾星何损于时。然愿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渐久而自骄怠,慎终如始。”唐太宗听后敛容反省。
虞世南卒时,唐太宗十分悲伤,说:“虞世南对我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我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延上下,无复人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都尚书,谥文懿。太宗还命画图象挂在宫中凌烟阁。
唐太宗曾称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虞世南有一托物言志的五言诗《蝉》: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从唐太宗以及后人的评价来看,虞世南的人品比起作品要珍贵的多。
虞世南一生最崇敬的三国人物就是关公。虞世南曾写过一篇赞颂关公的三字诗:“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这里面还有一则优美的民间传说:
山东肥城杨野村(即今隆庄),庄前有昔日关羽千里走单骑寻兄时,曾避过雨的紫云桥。相传关公在桥下避雨时,因见河岸有数竿绿竹随风雨起舞而受启发,即用青龙偃月刀在石板上雕刻了一棵风竹,一棵雨竹,后人称“风雨竹”。风雨竹是用四句诗组成:“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唐初贞观年间,秘书监虞世南一行东游泰山,途径此处,觉得风雨竹画由字组,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于是欣然命笔,写下“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的三字诗。诗句简洁明快、铿锵有力,短短三十个字,刻画出了关公栩栩如生的形象。他的书法苍劲有力,格调高雅。潇洒自如,自然天成。形神兼备,堪为一绝。可谓写作俱佳也。
虞世南的作品博得在场人的一片赞誉。因虞世南对关公十分敬仰,慷慨出资购地百亩,让土人耕种,租金用作祭祀关公之用。又出资在庙外南北大道东侧建石碑楼一座,就像石钟楼,村民俗称“碑楼子”。一周是精致石栏杆,供游人雅座。并将风雨竹石刻放置碑楼以内。之后不久,关帝庙主持请来能工巧匠,将虞世南写的字刻在了一个大石鼎上,此鼎曰乌磁鼎。关帝庙主持将乌兹鼎也放在石碑亭下供人瞻仰。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明末清初,风雨竹石刻被肥邑一位县令移到县文庙东壁,“文革”时期湮没。带有虞世南题字的乌兹鼎也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砸了个粉碎,“碑楼子”亦未幸免,文化瑰宝瞬间化为尘烟,成为千古憾事!
如今留下来的是明代天启年间,肥邑知县王惟精在关帝庙留下的大方碑。碑阳是他酒后用炊帚书写的,内容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评价关羽“超群绝伦”四个行书大字,苍劲古雅,风神灵动。他雅意未尽,又在碑阴用草书写了虞世南评撰关羽的赞语,即三十个字的“乌磁鼎赞”,笔走龙蛇,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似江河翻腾,参差错落,节奏鲜明。后款为“唐弘文馆学士虞世南撰”。两侧又写了“风雨竹,真笔迹”六个行书大字,指关公刻的风雨竹是真的,不是赝品。这块大碑至今近四百年,仍巍然屹立,稳重端庄,异常壮观,成为肥城的珍贵文物。
作品是人品的现实映照,但再珍贵的作品也难保不被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幻所摧残,但伟大的人格不会,如关公的精神,历经1800多年依然被人信奉,口碑相传,名垂千古。连同以关公忠义精神为砥砺,不断自励自勉的关公的艺术家粉丝们,如:虞世南、颜真卿、吴道子、赵孟頫、文徵明等,也终究成为一代德才兼备的艺术大家,高贤名士,为世人敬仰。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