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要问,中国的情人节不是七夕吗?怎么变元宵节了呢?在古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才可以出来,观花灯或者和自己心仪的男子幽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1306年正月十五那天写下的一首《生查子·元夕》,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成为了流传近千年的经典。
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描绘的元宵灯会寻找意中人。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节日,元宵节期间,官府则会下令特许打开坊门,弛禁三夜,任由人们彻夜狂欢。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天出门赏灯,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可见,元宵节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机会,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破镜重圆的故事就发生在元宵节。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双喜临门的典故同样如此。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诗词寄情。在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除了前述北宋欧阳修和南宋辛弃疾之外,明朝唐伯虎曾赋诗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还有传统戏曲里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元宵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此外,众人知悉的“七夕”准确来说叫做“乞巧节”,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起源即为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在古代,七夕节时,未婚的少女们会成群结队地游玩,向星空上的织女星乞求变心灵手巧,并且展开各种女工比巧的比赛,是女孩子和女孩子一起玩的节日。用现在的话说,七夕应该是“女生节”,是和闺蜜们聚会的一天。
虽然元宵节的由来不是为了撮合男女相会,从习俗来看,元宵节比七夕节更具有“中国情人节”的味道。因此说元宵节才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并无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