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听朋友说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朋友老公(以下称谢先生)拿着在超市买的婴儿浴盆,和一堆零食坐公交,遇到一老太太。老太太盯着谢先生看了一会,开始发话了。
“你这盆多少钱买的?”
“啊?哦,120。”谢先生挺憨厚,虽然被陌生人搭讪有点意外,还是如实说了。
“120?”老太太似乎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啧啧,我看你这盆也不怎么样嘛,顶多值20!你们这些年轻人啊,就是不会买东西!”
老太太边叩着盆沿边痛心疾首,一眼瞟到旁边那袋零食,多余的怒气找到了发泄口,用比刚才还大的声调嚷:“你还买这么多零食!好好吃家里的饭不就行了吗?年轻人就爱乱花钱!”
“回她一句‘用你家的钱了你在那叨叨’啊!”,我忍不住义愤填膺。
“唉,我老公这人嘴笨得很,听到这话也只知道傻笑,哪还会拿话呛人?也就是回家跟我一说越想越气。”朋友叹口气:“那老太太最后还来一句‘不是我要说你,我这都是替你着想’,要是真回呛,反倒成了我们不识好人心了。”
我哑然。
二
你一定也曾碰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精力旺盛、牙尖嘴利,站在"过来人"的立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你全身上下挑剔个遍,全然不顾你笨嘴拙舌的解释,然后在你的唯唯诺诺中心满意足地离去。他们可能是你的亲戚朋友、熟人邻居,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年轻妈妈似乎是个很容易让人产生说教欲望的群体。我带着我家小宝上街,一路必定有大妈围上来。“给小孩穿这么少会冻着骨头的,要包一下啊!你看你小孩手多凉!”“你还给他用纸尿裤啊?老捂着孩子多难受啊,要记着给他把啊!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懒,带孩子只顾省事,一点责任心都没有!”“你家小孩怎么这么瘦啊?你怎么带的?”“一岁了还不会走?我孙子十个月都会跑了。”……
好气哦,但还是要保持围笑呢。
论口才我没自信能赢过大妈,况且此时争辩“该不该用纸尿裤”恐怕也不合时宜,所以我一般都会——笑而不语,默默走开。
也有不忍的。我有个同为宝妈的朋友,她说每次碰到这种她都会怼回去:“我的孩子,你操什么心?”
这样的人未必有坏心,但的确让人烦不胜烦,所以捞不着好脸也别嘀咕“好心被当驴肝肺”。你肆无忌惮地摧毁我的自我认同感,难道我还得感激涕零地说声“受教了”不成?
三
我一直以为在这场博弈里,我从来都是受害者,万万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施害者。
在我读过几本育儿书籍,也积累了一些育儿经验之后,我自认为带娃上街的气场都不一样了,总想碰到“几只迷途的小羔羊”指点一番。
于是我就成了我曾经最讨厌的那类人。
“孩子才两个月不能竖着抱。”
“不能给宝宝穿这么多,这样更容易感冒。”
“孩子感冒可以自愈的,不要动不动就跑医院。”
我说这些话的语气正义感十足,内心演了一出出“救救孩子”的好戏。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凭什么对别人指手画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养育孩子的方式,日夜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人,会比一个外人更不知道什么对孩子更好吗?
也许这个孩子体质畏寒,我觉得穿多了,其实正好;也许竖抱着他能看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心情好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孩子不是感冒而是其他的病症,不及时送医会延误病情……
我自以为是的好心,不仅越俎代庖,还相当不负责任。
四
在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我控制住了自己随时会被表达欲撬开的嘴,于是,世界好像也清静了一分。
好为人师可能是人类的通病,但凡知道点皮毛,总渴望能有个机会炫技。但需要弄清楚的是,你的“指点”于他人是雪中送炭还是无谓叨扰,若是遭人嫌碰了一鼻子灰,可别怨天尤人,先反省反省自己。
须知有时,闭上嘴也是一种修养。他人的处事方式,只要没有触犯公序良俗,就有自由和权利。有人愿意下雨天不打伞、鸭舌帽反着戴、边骑车边放音乐、大冷天只给孩子穿一件外套,只要高兴就好,不必受旁人指摘。
与其因他人的生活方式与你不同而痛心疾首,不如一笑走开,姑且当自己自己深藏功与名。